•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蔡逸儒:藍軍低調理性不代表放棄理想與抱負

2008-02-21 10:42:00
來源:
字號

  

臺灣當前的問題是把民主工具化、“公投”工具化。

  當前臺灣正在進行入聯、返聯“公投”的政治角力。民進黨提出以臺灣民意加入聯合國,而國民黨則提出以“中華民國”或其他名義重返聯合國,兩者表面相似,但有深層的不同政治意涵。當然,藍綠陣營都有選舉的算計,民進黨想要透過“公投綁大選”來衝高得票率,國民黨則是有鋻於2004年“公投綁大選”時吃悶虧,刻意反向操作,希望破解民進黨的政治權謀。 

  雖説是臺灣內部政治鬥爭,但又引發了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關切。對於“入聯”問題,中國大陸的講法是這是“臺獨”訴求;關於“返聯”,則認為這是“兩個中國”,大陸都堅決反對。美國則認為,此事既無必要,對臺灣、兩岸、臺灣與美國關係都有負面影響。目前,中、美對於前者的批判力度較大,對於後者則是相對低調以對,但都希望臺灣知所進退,不要一意孤行。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的文章説,“立委”選後,本來在正常情況下,大家可合理推定,入聯、返聯“公投”都不會通過,但突然之間,民進黨改變立場,呼籲其支援者也支援國民黨的“返聯公投”。部分人士經過精算,警覺到只要有5%左右的選民做出錯誤(或正確)的選擇,“公投”就能超過850萬票的門檻,有僥倖過關的可能。或許這才是中、美雙方在繼續對臺施壓的主要原因。 

  民主和“公投”被工具化 

  萬一“公投”過關,兩岸及美、中與臺灣之間的關係都會受到嚴重衝擊,凡事還是要做最好的努力、最壞的打算。但臺灣目前又有另外一種説法,既然陳水扁説過,大選以後一切不會有任何改變,而且2007年臺灣就試過以臺灣名義重返聯合國被拒,所以即使“公投”通過,情況或許也沒外界想像那麼嚴重,不過是茶壺裏的風暴罷了。 

  同樣的例子是,2004年大選有關臺灣對美軍購的“公投”沒能通過,但民進黨當局還不是照樣堅持對美軍事採購;另外,今年“立委”投票,有關追討國民黨黨産及反貪腐“公投”同樣未獲民眾支援,但民進黨當局還是照樣繼續追討黨産,國際社會也不曾解讀成為臺灣民眾支援政府貪腐。如果這次“公投”失敗,國際社會想必也不會錯誤解讀,認為臺灣民眾並無爭取國際活動空間的需求和意願。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