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英九新大陸政策只具短期效應 有調整空間

2008年01月21日 15:40: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2008參選人馬英九日前拋出新的大陸政策論述,即“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美國《世界日報》今天刊載社論表示,就藍綠的意識形態論,馬英九顯然有意跳脫深藍的羈絆,大步轉向中間路線,大有非藍非綠,但期保持“立委”勝選戰果,只要能在“大選”前平穩過渡即可的意向,可謂低調至極。這和馬英九過去傳達出“終極統一”的意向,顯現出階段性的矛盾和抵觸。只要馬英九當選,“終極統一”已無望訴諸實踐。退一步言,不論“和平統一”或“和平臺獨”,究其實皆無異“短多長空”,于兩岸長期發展並無實質意義。

  社論認為,馬英九所以會於此時提出“新三不”,當然和臺灣“大選”的形勢有直接關聯,即綠營雖然在“立委”選舉中大敗,但綠營的基本盤三成七到四成之間的選票,依然存在。加上投票率只近六成,許多未現身的選民屆時只要大舉出籠,不是沒有可能演出“鐘擺效應”。前瞻“大選”變數,馬英九陣營不能不採相應策略,有鋻於陳水扁所採偏激路線的崩盤慘劇,馬英九當然得出面否定“入聯公投”及相應的“烽火外交”,至於陳水扁強調的“臺灣主體路線”則採取溫和反應,間接聲言尊重歧見,以期緩解綠營選民的焦慮,以及可能引發的對抗意識。

  再者,馬英九不能不期待華府和大陸的善意。這是馬英九聲言要以“和平製造者”取代過去加諸在陳水扁身上的“麻煩製造者”的臺灣形象。馬英九願意推銷和平,這是當然之義,然而通過馬英九的“新三不”,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已很清楚,就是不挑釁,不進取,也不想談。就短期言,馬英九不同於陳水扁,華府和大陸不能沒有感受,也會因此松一口氣,但這畢竟只能短期緩解兩岸情勢,對兩岸大局的長期走向,馬英九則屬一片空白,沒有具體意見。就長遠言,于臺灣前途未必有利,馬英九也只好採取逃避策略不想談。

  社論進一步指出,馬英九明言,通過“新三不”,讓他執政八年,可以確保兩岸一百年的和平基礎,這豈不意味著兩岸會是一個長期割裂、分隔的格局,註定臺灣的邊緣化命運?就算兩岸可以和平相處,但此一和平係基於什麼設想,有什麼思維基礎可以支撐百年而無礙?這非但會是一種自我虛無,即無所認同的漂浮,更予深綠必要不斷推動“公民投票”的口實,即臺灣的未來方向豈可無所歸屬。冷靜檢視“八年執政”和“百年和平”,這兩者之間有無因果關聯?這分明是政治語言當中最典型的假大空,無論如何都不該是馬英九的問政風格。再者,“不統、不獨、不武”僅僅是一種自我抑制,無論如何都是消極和退讓,傳達出的意念非但不求進取,而是但求一短期穩定而已,不過此舉相當符合美國保持臺海和平現狀的期待,有利維繫美方在東亞的政經利益,臺灣依然會是美國在東亞施行冷戰圍堵的殘余棋子,也符應美式全球化的霸權理念,又何嘗有所謂“主體性”可言。馬英九若有自覺,“新三不”作為過渡則可,視同執政理念,則大有調整空間。

  就政策效應言,馬英九的“新三不”能否感動深綠選民?社論認為,這或許不免於天真且不可能,但于淺綠選民以及但求臺灣不要再出內亂的選民言,或有吸引力。相信馬英九的陣營事前必有一番沙盤推演。就臺灣內部情勢言,馬英九執政總比今天綠營自陷黑金和自我腐化要來得強;而扁陣營的“急獨”策略分明是政權即將拱手的焦慮及反射。這種雙急效應,在臺灣內部頗見惡性迴圈之虞,此種分裂性的對立,固然有必要跳脫,但通過“新三不”的短期效應,前瞻兩岸長期發展,則不問自明並非根本之計。對此,馬陣營的智囊幾乎全忽略了。

  社論最後指出,相較深綠推動的“入聯公投”分明有挑釁之意,馬英九的“新三不”,多少可以讓大陸放心,即“臺獨”不會是立即的禍害,兩岸緊張程度可以大大降低,有利於大陸推動經濟,改革開放更上層樓。一個穩定的兩岸互動無論如何都比隨時備戰以防萬一的態勢要輕鬆許多。但這些無論如何都是短期效應,兩岸長期發展又豈僅止於此。在“新三不”中,看不到“三通”,也看不到“九二共識”,遑論其他,馬英九宜在短期內要有一明確宣示。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