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經濟與政治孰輕孰重 臺灣人民會做出選擇

2008年01月02日 15:55: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拒領“公投”票,黨主席吳伯雄會後連呼“痛苦”,但大部分民眾則因此松了一口氣。因為,國民黨從此不必形同自縛手腳,如吳主席所説:“被陳水扁欺負得這個樣子”。眾所週知,當初扁拋出“公投”的議題,目的就在模糊焦點,讓臺灣民眾暫時忘卻執政八年的民進黨,居然選前端不出一盤像樣的“牛肉”。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登社評指出,如果國民黨選擇“與狼共舞”,也在諸如一階、二階這類令一般民眾絞盡腦汁的問題作文章,則親痛仇快的結果,恐怕最感“痛苦”的應是廣大的泛藍支援群眾了。 

  依據中華徵信所針對臺灣五千大企業經理人在去年年底所做的一份民調顯示,有七成二的經理人擔心經濟議題;有超過五成的人認為“正名”、“加入或重返聯合國”、“統獨議題”、“討黨産”等訴求,對臺灣經濟並無助益;同時,有超過六成的經理人,對於2008年的選舉抱以厚望,相信能透過不同政黨的勝選、來改變臺灣的經濟議題。經濟是臺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經理人是企業界的中堅階層,他們傳達的心聲應能反映今天臺灣多數中産階級的期待。尤其是,面對即將到來的“立委”和“總統”選舉,我們認為各黨各派的政治人物,都應平心靜氣,正視這份民調結果。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經濟的全球化,它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許多過去意想不到的挑戰。面對這些機會與挑戰,各國無不從事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的調整,並且在加強政府行政效率和增強行政效能方面下一番功夫,這就是一般學界所討論的政府治理問題。韓國新當選的總統李明博,被認為具有“經理人治國”的理念。韓國人民把選票投給他,就是希望看到他的理唸經過權力的加持後,能夠化成具體的行動。使人民的生活品質獲得改善,韓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反觀臺灣民進黨,執政八年之後,臺灣人民仍然看不出當局的經濟政策是什麼?陳水扁上臺後,除了因為“拼選舉”,口中時而出現“拼經濟”的口號外,很少聽到他提經濟兩個字。在扁的眼中,民生問題是小問題,只有與“臺獨”相關的問題才是大問題。既使面對選情的低迷,扁還是“講政治”,不“講經濟”。“大作樣、小學樣”,在扁帶頭之下,黨政高層都忙著玩“拆匾”的遊戲。連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也不得不隨聲附合,忙著表現其“政治正確”,被問到政治議題時,一定是顧左右而言它。 

  社評説,兩相對比,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最近則利用各種機會,在許多場合,大談經濟問題。他的競選搭檔蕭萬長,擁有財經背景,兼具理論和實際經驗。因此,大多數受訪的臺灣企業經理人,才會對今年大選後可望出現的二度政黨輪替寄予厚望。但遺憾的是,民進黨刻意模糊焦點,緊咬一些歷史問題不放,而不願正面回應馬蕭團隊的經濟政策主張。一些媒體也抱著看熱鬧的心情,在無關民生的問題上煽風點火,把一埸“總統”大選裝飾成了四年一度的政治大秀,這真是臺灣民主政治的悲哀。 

  社評最後指出,政治學者認為,影響選民投票行為有三種取向:一是政黨取向;二是候選人取向;三是政見取向。其中以政見取向為依據的投票行為,最具理性、也最能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力基礎。在民進黨執政下,臺灣脫離民主運作的正常軌道已經很遠了。我們擔心,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許多民眾因習以為常,把變態視為常態,見怪不怪了!臺灣今年的選舉,意義不僅是選賢與能而已,更是攸關臺灣生存與發展的一次選舉。如何讓臺灣的民主運作撥亂反正,回到正常的軌道,機會就掌握在臺灣人民的手中。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