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元旦講話態度強硬 港媒分析扁意圖為己平反

2008年01月02日 10:35:00  來源:
字號:    

  陳水扁任內最後一次元旦文告,受到美國及中國大陸的高度關切,他雖沒有進一步激化兩岸衝突的談話,卻仍強硬堅持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強大壓力下,他還是不肯在“入聯公投”議題上妥協,也沒有再重申“四不”。

  據指出,儘管陳水扁任期只剩下最後5個月,臺灣與美國關係最近也相當僵,美國仍非常關切他元旦文告的內容,比照過去慣例,透過美國在臺協會(AIT)與府方接洽,要求提前掌握訊息,回報華府。

  香港中評社分析陳水扁的元旦文告,指出若干重要觀察點:

  一、他對“入聯公投”是不妥協的。扁進一步把美國、日本、歐盟等大國反對臺灣“入聯公投”的責任推給中國大陸。他把大陸反對“入聯公投”與國際社會反“公投”切割,目的在避免與國際社會為敵,進一步遭到孤立,同時也刻意加深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反感。

  二、他向美國承諾“絕對不會走民主的回頭路”,為扁當局可能在3月大選使用“奧步”的傳聞進行消毒。扁知道臺灣、民進黨都沒有跟美國翻臉的本錢,美國要一顆蘋果,他不給蘋果,至少塞顆橘子,有個交代。以避免美國在國務卿賴斯出喊話後,由布希總統親徵批臺,將嚴重衝擊民進黨選情。

  三、他並沒有再宣示“四不”。扁執政8年,視兩岸關係、與美國關係的發展,不定期會在元旦文告、就職週年演説重申“四不”。綜觀扁對最近的談話,他雖稱“入聯公投”沒有違反對美“四不”承諾;卻在去年12月中旬接受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副總編輯Matthias Nass專訪時,公開提到他的“四不”承諾是以中國大陸無意對臺使用武力為前提,但中國大陸並沒有放棄武力犯臺準備,間接表達“四不”已鬆動之意。尤其明知美國高度關注元旦文告內容,仍不願把“四不”放進去。

  四、他堅持兩岸經貿不能大幅開放。陳水扁在文告中引用大量數據,強化他繼續大量增加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會惡化臺灣“M型社會”論述。這不但是講給臺灣民眾聽,也是講給謝長廷聽。

  五、他完全撇清扁當局對臺灣經濟衰敗的責任。他把臺灣經濟惡化,推給中國大陸磁吸效應,卻完全不檢討當局責任。

  六、如果謝長廷當選,他對兩岸政策仍不會松手。陳水扁日前已經公開表示,臺灣“入聯”是民進黨中常會通過的決議,謝長廷也是連署人之一。他在卸任前5個月,仍發表這樣的兩岸政策談話,強硬推動即使過關也無法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入聯公投”,毫不掩飾想以“公投”結果綁住下任“總統”的意圖。

  七、他為臺灣最近的“外交”危機展開提前消毒。他刻意透露,國民黨當政時代,“邦交國”最少的時候,只剩下21個,暗指在他主政下,臺灣現在還有 24 個“邦交國”,比國民黨執政時還多。

  八、他公開表明“去蔣”就是當局的政策。呂秀蓮日前批評“教育部”拆除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牌匾做法疏失,影響民進黨選情,要求杜正勝應公開道歉,陳水扁對此説法顯然很不以為然。他在元旦文告肯定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大中至正”牌樓改為“自由廣場”,間接要黨內閉嘴,防止呂秀蓮説法效應擴大。

  九、他把元旦文告徹底“選戰化”。陳水扁把“民主進步的火炬”、謝長廷競選文宣的“幸福、維新”、“長昌”都放進文告內容,為民進黨選舉造勢。嚴詞痛批國民黨坐擁不當黨産,也批評李登輝主政時主張“一個中國”接受“終極統一”, 1996年依舊引發“臺海飛彈危機”。

  十、他全力為自己低迷的施政滿意度、個人聲望、社會形象尋求平反。他形容自己的8年任期是“偉大的旅程”、“一個讓臺灣有機會向上提升、不斷鞏固深化民主、追求繁榮幸福與落實公平正義的重要歷史片段。”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