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日前表示,2008年5月前,臺灣政局不但複雜多變,而且陳水扁還有可能變本加厲,給臺海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陳子帛今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指出,這些話語代表著官方的判斷和結論,一是複雜多變,二是諸多不確定,三是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所有的關注點集中在“入聯公投”之上。這和以往的表述相比並沒有太多新意。
但與此同時,來自大陸另一種説法是,臺灣政局的錯綜複雜,與兩大陣營的選舉策略和佈局息息相關,認為由於大陸處置得當,陳水扁的“臺獨”時間表被打亂,臺海和平的穩定得到維護,兩岸朝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勢頭不會改變。
島內選舉凸顯統“獨”之爭
在時間點上,近期以及2008年臺灣政局以及兩岸關係有以下的特點和意義:
首先,臺灣政局發展始終圍繞著選舉以及2000年以來政黨輪替過程的跌宕,民進黨力爭維持執政優勢,在野的國民黨則希望奪回執政權,這就決定了臺灣選舉有一般政治博弈的特點,同時也展現出因為政治環境狹窄,兩大陣營狹路相逢的決戰態勢。更重要的是,由於選舉結果將牽動兩岸關係格局,過程就顯得更為激烈。
其次,2000年之後,臺灣政權首度由主張“臺獨”的分裂勢力所掌握,使其後的任何重大政治發展拐點總凸現出所謂的統“獨”之爭、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之爭。這種爭議在選舉過程中缺少實質意義,充其量只是族群和選舉資源的凝聚和動員,但在兩岸關係以及中美關係的戰略棋盤上,卻隨時能挑動起國際社會敏感的神經,刺激中美兩大國之間的互動,波及區域安全和穩定。外部因素對臺灣政局的影響,在關鍵時刻表現得極為直接,甚至會産生諸多意想不到的邊際效應。
再次,擅長選舉的民進黨,在擁有執政優勢和行政資源之下表現尤其突出;而作為威權時代象徵的國民黨,儘管在過去八年間努力朝本土化、在地化轉型,但因為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在博弈過程中總處於被動,無法掌握選舉議題的主軸。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攻防,加上被人詬病的惡質選舉文化,也使得這次選舉過程充滿爭議。從長期存在的賄選現象、樁腳文化,乃至各種官司的旋踵出現,一階段投票或二階段投票爭議,“入聯公投”的推出,更將大陸和華盛頓捲入,並極大程度地為政治選舉動員所用。涉及馬英九“特別費”案的定讞結果,也屬於這個範圍。
在喧嘩之中,我們依然記得,被視為“臺獨教父”的李登輝曾公開表示,北京奧運會前後及至上海世博會之前,臺灣若無法脫離中國大陸,則“臺獨”無望。我們也清晰記得,某位美國智庫曾很冷靜地羅列出三十多種臺灣“獨立”的可能性之後,得出的結論是,任何一種“臺獨”模式的實現前提,並不是美國的介入和鼓勵,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和多數民眾的接受和同意。
中美著力點都不多
這就告訴我們,大陸這些年的處置得當,包括盤馬彎弓惜不發的一以貫之,挑釁中持續保持冷靜的難能可貴,針對突發性事件和不可預測諸多變數的處理過程,注入了更多的科學決策成分,逐漸摸索出中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共同管理”框架,還有更多的柔性政策訴求,等等。
文章表示,必須承認,大陸借助美國之手對陳水扁以及民進黨走火入魔、鋌而走險的阻止和施壓,是所有危機處理過程的亮點,大陸涉臺決策系統對來之不易的聯美治扁框架和模式評價是正面的。但也不能不意識到,從2004年至今,美國能夠做的、可以達致的效果有限,以至出現言而無行、虛應故事,甚至指稱白宮對陳水扁依然網開一面、高舉輕放的批評。
外界觀察中,大陸現階段所有的“忍辱負重”,階段性目標恰恰是為了爭取讓北京奧運會平穩順利進行。這一切不僅為美國白宮洞悉,更為陳水扁玩弄于股掌之中,“陳水扁們”洞察北京無意在奧運會之前對臺採取任何非和平方式的對應和處置,華盛頓充其量也就是布希總統公開斥責,口頭示警,難有危及臺灣實際利益的動作。
因此,陳水扁在“特支費”案、去蔣化、“正名”、去匾以及“入聯公投”等議題設定中,不斷吸納政治能量,獲得了凝聚鐵票的效益。在北京和華盛頓公開施壓和嚇阻過程中,他不斷營造悲情氛圍,激發親綠和中間選民的反彈情緒。中美對臺危機管理給陳水扁留下的夾道,加上國民黨的應對無力,給陳水扁和民進黨累計最後衝刺的動能。平心而論,他到現在失分不多,反而是北京和華盛頓自覺和不自覺地陷入欲罷不能、進退兩難的境地。華盛頓只是盡了人事,人們批評其消極被動,著力點有限,並不為過。
接近戰略攤牌的臨界
究其實,文章指出,臺海高危的癥結點在於:
“入聯公投”已經被定性為變相的“法理臺獨”,一旦通過就是邁向“法理臺獨”危險的一步。我們的關注點是,“入聯公投”一旦通過,大陸依然還是言多於行嗎?如果言行並重,非和平方式的主要手段又將是什麼?美國準備怎麼介入,是袖手旁觀,還是再造一次類似九五、九六年的臺海危機?
“入聯公投”即便未能通過,卻極有可能成為臺灣任何一個重大政治過程的持續話題,要點不在以什麼名稱入聯,而在於“公民投票”一旦成為臺灣社會表達政治意願的常態,它給大陸帶來的政治衝擊遠遠超過入聯本身,影響深遠且廣泛。
高危期不在2008年5月之前,而在5月之後。馬英九一旦被判定有罪,那就是國民黨和藍營的高危期,影響的是選情結果。“入聯公投”通過與否,如果只是為選舉服務,則其危害性仍然在可控範圍。我們關注的,除了它的確具備了邁向“法理臺獨”危險的一步之外,今後的臺海關係互動,越接近戰略攤牌的臨界,主體認同和公民自主性帶來的困擾,或許比現在還要多得多。
如果這就是高危期,或者是化解與加劇高危期的癥結點,那還需要做些什麼呢?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