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扁用糖衣裹“獨”藥 一塊牌匾撕裂臺灣

2007年12月10日 10:59:00  來源:
字號:    

  日前,扁當局動用大批警察,封閉民主紀念館,強行拆除“大中至正”牌匾,激起護匾民眾通宵達旦在現場抗爭,也令民主紀念館成了不同意見民眾的一個戰場,相互間嗆聲、叫囂,還不時發生衝突。有記者在現場採訪時受傷,東森電視臺記者還被捲入車底,受到重創。事件在島內引起震動,人們在譴責暴力的同時,也譴責扁當局的粗暴手段。陳水扁罔顧民間不同意見和訴求,再次挑起藍綠之間、不同意見民眾之間爭鬥,造成流血,一塊牌匾將臺灣撕裂,社會再次受到傷害。

  糖衣裏裹“獨”藥

  香港《大公報》今天刊登署名文章指出,陳水扁不擇手段推動“去蔣”、“去中國化”由來已久,這種表面上反威權和清除舊時代痕跡的舉動,目的在維護所謂“臺灣主體意識”,為推行其“臺獨”路線掃除障礙。糖衣裹“獨”藥,其用心何在早已路人皆知。早前扁在其“電子報”上,發表題為《再見.蔣介石》的文章,就認為繼續保有“中正紀念堂”,不但反民主、反人權,更是反臺灣。捍衛中正紀念堂絕對不是在捍衛什麼“古跡”,而是在捍衛蔣介石的神格地位,捍衛其背後所代表的大中國意識型態。這就充分暴露了扁強行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的真實意圖。

  從今年五月扁當局強行將中正紀念堂改成“民主紀念館”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來,這個坐落在臺北市中心,鬧中取靜,供人遊覽、休閒、舉辦娛樂活動的殿堂,就難有平靜的時候。藍綠兩大陣營纏鬥爭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擾攘之聲不絕,而這種爭鬥還集中表現為扁當局“教育部”與藍營執政的臺北市政府之間的針鋒相對、各不退讓。在一系列“去蔣”、“去中國化”措施之後,中正紀念堂這個在扁當局眼皮底下的歷史遺留,自然成了扁當局眼中釘,不僅要改名、拆匾、最後要拆銅像,甚至連四週的圍墻也覺得礙眼。但由於泛綠陣營在“立法院”並不佔多數,執政的縣市也僅僅局限在南部那幾個縣市,扁當局心有餘而力不足,實施起來並不順利。

  混亂中謀勝選

  文章認為,選擇在這個時候再次觸動臺灣社會的這根敏感神經,加大動作力度,甚至不惜引發社會動蕩、政黨惡鬥、民眾抗爭,扁也是有其盤算的。“立法委員”選舉在即,大選即將來臨,留給扁的時間也不多了,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候出手,一方面是要製造對所謂“外來政權”的仇恨,乘勢打壓競爭對手,引發混亂,在亂中取勝;一方面是要強調所謂“主體意識”,假借“民主”之名為其“入聯公投”造勢。拆除“大中至正”牌匾明顯也是一項選舉的政治盤算,“教育部長”杜正勝和臺北市長郝龍斌的正面衝突,所展示的正是陳水扁、謝長廷與馬英九之間鬥智鬥勇的較量。

  文章最後指出,臺灣“民主紀念館”廣場牌樓上的“大中至正”牌匾終於被強行拆除,換上了“自由廣場”四個大字。按照扁當局的説法,這是要與紀念館的取名相呼應,形成“民主自由”的意涵。然而,陳水扁的這種冠冕堂皇,絲毫掩蓋不了其破壞臺灣民主制度的劣跡。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