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國民黨冷處理“拆匾” 民進黨陷阱白設了

2007年12月07日 08:32:00  來源:
字號:    

  為什麼選在這時候,封園三天硬要拆掉“大中至正”的牌匾?民進黨當局的司馬昭之心,難道還有哪位路人不知道嗎?

  太明顯了,就是為選舉,為選票嘛。如果再進一步追問,拆“大中至正”為什麼會有選舉選票效應呢?陳水扁和民進黨設想的局面,也很容易理解,拆“大中至正”就是為了讓國民黨和馬英九跳進帶有高度衝突性的局面中,坐實馬英九就是蔣家政權的繼承者,順道把蔣家統治因特殊時代背景而有的種種威權做法,當“帽子”套到馬英九頭上,借由這種爭議手段,將馬英九往“反民主”的右翼方向推,減少他對中間選民的巨大吸引力。

  陳水扁在“立委”選舉中的大戰略,從一開始就是“保本優先”,也就是要先激化支援者的熱情,再由這些人去拉票,他認為如果連傳統支援者都意興闌珊,那這場選局等於不必玩了。

  因此這段期間下鄉輔選,他都以和傳統支援者溝通的語言,鼓動情緒,以“全力保本”為最高戰略,“大中至正”和“臺灣入聯”、“討黨産”,背後便有同樣的邏輯,它讓藍營氣憤,卻讓綠營興奮。

  另外,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下,“政黨票”也要積極爭取,除了讓深綠基本盤能有熱情出來投票外,也希望能獲得“政黨認同票”。因此,他們用“大中至正”切割出“威權”及“反威權”的形象;用“臺灣入聯”做為“愛臺”、“不愛臺”的判準;以“討黨産”當作“公義”、“不公義”的對照,進而影響這張政黨票會進到國民黨還是民進黨。

  臺灣《聯合晚報》社論指出,多年來習慣“當家鬧事”的民進黨,太清楚一個平和穩定的社會,是多麼不利於他們掌握權力。所以他們制式的反應模式,便是不斷製造混亂與衝突。他們也太明白,如果用現實或未來眼光檢驗,那麼民進黨的執政成績與執政路線,完全禁不起考驗。所以他們只能依靠喚起過去記憶,提醒人家國民黨曾經做過的壞事,用討厭國民黨的情緒來做自己的籌碼。“大中至正”不過就是這套策略思考下,另一項挑釁式的運用罷了。

  透視民進黨的策略,也就能理解馬英九與國民黨採取的對應手段。幹嘛依照人家寫好的劇本,跳進去陪人家演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呢?馬英九和國民黨再怎麼強力反對強力抗爭,也不會改變“大中至正”牌匾被拆的命運,而只會讓自己扯進本來是民進黨自導自演的亂局裏。

  社論讚許馬英九的回應方式:他不要跳民進黨設的陷阱,只説“當選後挂回去!”是的,國民黨的支援者必須面對殘酷事實:沒有政權就沒有實力,就沒有決定國家體制的發言權。若不滿民進黨的做法,最簡單方式,不是大吵大鬧,而是積極用選票把政權拿下來。用合法的方式,實踐自己的理想。

  《聯合晚報》特稿文章認為,美國也是馬、謝低調回應此事的原因。臺灣大選最大的“觀察員”一直關注著謝、馬兩人的政治智慧和風格。過去的“扁式作風”,無論是擦槍走火的“戒嚴説”,或強勢硬推的“臺灣入聯”,都已證明並不存在美國市場,謝、馬更無需隨眼前的藍綠對峙而心浮氣躁,兩人刻意表現出的“冷靜”和“理智”,遂比陳水扁只放在1月12日(“立委”選舉)的眼光,要來的遠一點(大選3月22日),這也有利他們日後能和美方建立起另一種新的對話模式。(張弛)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