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守護國民精神的原鄉

2016年04月27日 14:4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高聳入雲的煙囪、熾熱燃燒的鍋爐、上下揮舞的機械臂……走進英國蘭開夏郡女王大道紡織博物館,仿佛置身19世紀的英國。坐落于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這裡承載著一部棉花和紡織的歷史,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紡出的幾乎都是跳躍著的生産力。然而,這座最後一個完整保留下來的工業革命時期紡紗廠,也即將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為塵封的記憶。

  在蘭開夏郡,由於今年財政預算中的博物館開支需要從130萬英鎊銳減至10萬英鎊,包括紡織博物館在內的5座博物館都難逃關閉的命運。“不要抹殺我們共同的記憶”“這裡將成為沒有故事的冰冷城市”……失望的人們表達著內心的不滿,卻難以找到解決的辦法。

  自2010年開始,面臨嚴峻的財政形勢,英國政府大力削減開支。去年11月,當秋季預算報告稱不進一步削減文化部門預算時,英國科學博物館、泰特現代美術館等享受中央財政支援的國家級博物館長吁了一口氣。但其餘超過2500家靠地方財政或者商業贊助來維持運營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迄今,已經有44家博物館因財政原因被迫關閉。

  未來4年,英國地方財政將面臨6.7%的削減,文化領域首當其衝。據英國博物館協會統計,目前已有1/5的英國博物館因為經費不足而關閉了部分展廳,去年有近1/4的博物館裁減員工。今年,面對日益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有超過10家原本免費的英國博物館計劃開始售賣門票。

  政府的財政窘迫雖可理解,但英國作為歐洲傳統文化高地,遇到財政難題而拿博物館開刀,仍令很多人吃驚。英國是現代博物館誕生地。18世紀,英國內科醫生漢斯斯隆將近8萬件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推動了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的誕生。斯隆起初不為盈利的無償捐贈,從源頭上確立了博物館及其藏品是歸屬公眾所共有的社會集體財富。關閉博物館無疑是對本國文化傳統和公序良俗的損害。

  相對而言,美國博物館資金來源渠道要廣泛得多,面臨危機時也有更大的彈性空間。除政府撥款和社會捐贈外,還有會員費、基金、紀念品出售等更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正視經濟發展的現狀,抓住機會轉型和拓展,也許是歐洲的公益藝術機構迫切需要的。

  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典藏、陳列和研究人文自然遺産的文化和教育機構,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崇高的民族形象,涵蓄著社會的文明禮制,塑造著公眾典雅的審美認知。每個國家總要有些鎮國之重器,它們獨立於現實的利益計較之外,是國民精神的原鄉。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5日 21 版)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