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日本“煮飯仙人”關店攜秘方赴華 為“贖罪”獻出餘熱

2016年04月27日 14:4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在日本,有一位專注煮白米飯達半個世紀之久、被譽為“煮飯仙人”的85歲老人,他叫村嶋孟。本月26日,他在位於大阪的“大眾食堂”中為賓客獻上最後一餐並自此關店,赴中國參加旨在“為東三省農民的增收奉獻出余生之力”的“銀飯活動”。

  夢想無小事:樸素信念支撐至今

  其實,提到村嶋孟的名字,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憑藉做的一手好米飯,其“大眾食堂”常年賓客爆滿,也被認為是日本稻米文化與料理傳統的捍衛者,成為當下“匠人精神”的代表。能將如此家常小事鑽研到“成仙”的境界,這一系列決定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一段傳奇的過往?

  “我是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出生時就經歷戰爭,那時物資匱乏,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村嶋孟曾回憶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經歷過饑餓時期,所以就想家人能夠一塊吃好,我就是帶著這個信念一直做到現在。”村嶋孟説。

  正因為對於米飯的特殊感情,自1963年開店以來,村嶋孟就堅持沿用古法,不用電飯鍋,而是用灶臺蒸煮米飯。在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中,老人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精細複雜而又流暢連貫、堪與“茶道”相媲美的做飯工藝,其烹制的米飯,也因滋味格外自然香甜而備受推崇。

  在他的眼中,不好吃的叫做米飯,好吃的叫做飯(日本對米飯的禮貌語),只有純正美味的米飯才堪稱“銀飯”。每當他在蒸氣騰騰的廚房中,赤裸上身堅守在白米鍋旁控制火候時,就猶如一尊捍衛日本稻米文化與料理傳統的雕塑般巍然矗立。

  “蒸飯的秘訣,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還是水。”村嶋孟曾説。除了上乘的稻米之外,老人最為推崇的就是水,將其視為好米飯的“靈魂”。村嶋孟會將煮飯用的自來水放入裝有優質白炭的大瓦罐中靜置一晚上,把水中的漂白粉和其他雜味統統去掉。之後,老人單手拿著鋁鍋,輕鬆將水倒進入鍋中。加水後立刻蓋上蓋子,把火點著,整套動作一氣呵成。

  做飯之餘,村嶋孟還堅信健康的力量。他稱,只有“最健壯的體魄才能烹飪出最正宗的米飯”。為此,村嶋孟堅持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鍛鍊身體,然後才開始每天15個小時的工作。“集中精神才是做好米飯的前提。”他表示。

  赴華為贖罪:獻出餘熱發揚精神

  憑藉常年積累的好口碑,今年1月,村嶋應中國方面邀請,前往北京展示煮飯絕活,並受到了廣泛好評。之後,村嶋將利用3年時間,走訪中國各個稻米産地尋找優質大米,並傳授煮飯技巧。此外,他還將參與中國産電飯煲的開發研製。

  然而,在這一決定的背後,實則蘊藏著一種樸素的感情——贖罪。就在今年一月的活動舉行前,他曾向邀請方提出,要到位於盧溝橋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

  “儘管在心中已有所準備,但當我看到照片中那一幕幕慘烈的過往,內心仍是感到無比的震驚與悔恨,不禁失聲痛哭起來。”談及訪問紀念館的感想,村嶋孟如是説。當時他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要為日軍在華所犯下的罪孽進行贖罪。

  “我要到東北去,要用我的雙手煮遍東北大米,且我余生中要用東北大米煮出更多的‘銀飯’,讓更多人知道—東北大米是如此的香甜。”村嶋孟説,“如果東北的大米一斤可多賣出一元錢,也將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在此次活動過程中,村嶋孟將公開自己的烹煮過程,全部關於煮飯的秘密都將對華公開,不做保留,相關煮飯數據也將提供給電飯鍋廠家用於研發適合中國人的、能煮出“銀飯”的電飯鍋。而由於村嶋孟在日本並無徒弟,這也就意味著,自此日本將再無“銀飯”。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