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切爾諾貝利,殤之思

2016年04月27日 14:4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發生爆炸,造成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核災難。儘管30年過去了,但這場災難猶如一場難以熄滅的大火,仍帶給人們無盡的傷痛和反思。

  渡盡劫波傷猶在。核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甲狀腺、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的病變,其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甲狀腺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與事故前相比,白俄羅斯核污染地區兒童罹患甲狀腺癌的病例增加了33倍。

  如今,在白俄羅斯、烏克蘭等核事故受災國,仍有約500萬人生活在核污染區內。監測核輻射水準、清理土壤中的污染物、為受輻射人群提供康復治療……事故善後工作成為了一場曠日持久、代價高昂的戰役。白俄羅斯外長馬克伊日前在聯合國總部出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紀念攝影展時表示,在消除核污染方面,國際社會的援助還遠遠不夠,尚不清楚需要多少年可以完全清除污染。

  切爾諾貝利之殤,舉世震撼。然而,25年後日本福島發生的核事故卻表明,人類似乎並未真正痛定思痛。烏克蘭國家環境中心能源政策專家帕休克直言:“如果能吸取切爾諾貝利教訓,尤其是對緊急情況常備不懈,福島核事故的後果不會這麼嚴重。”

  30年後,人們再次紀念切爾諾貝利,是為了牢記“謊言是最大的魔鬼”的訓誡。作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僅有的兩次7級核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事故雖然在性質上有所區別,但都暴露出資訊公佈不及時、不充分的痼疾。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蘇聯政府對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封鎖資訊並反應遲緩,加重了生命財産損失。而日本政府則在福島地區兒童甲狀腺疾病高發、農産品污染等問題上遮遮掩掩,引起受災民眾和鄰國強烈不安。

  30年後,人們再次紀念切爾諾貝利,更是為了警示人類擯棄偏見、加強合作。核安全無國界,但當前在核事故善後方面,國際社會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對責任國也沒有統一追責制度。在此情況下,各國尤當嚴自律、共合作。

  目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退役”廣受關注,主要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是為當年發生爆炸的4號反應堆建造一座新掩體;二是為儲存核電站其他反應堆中的核廢料建造一座倉庫。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建造時使用的是俄羅斯核電技術,當前俄烏兩國交惡導致雙方核能合作中斷,進而對核電站關停進程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烏克蘭境內其他正在運作的核電站轉而從美國購買核燃料,這引起業內人士普遍憂慮。專家指出,美國生産的核燃料不適合烏克蘭核電機組,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安全是核電發展的命門,無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還是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前皆號稱安全系數極高,但結果卻是極小概率事件釀成了大災難。在廣泛和平利用核能的時代,人類無需談核色變、因噎廢食,但當認真思考如何與核同安、為核而“合”。(孫萍)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