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伊朗經貿合作快速發展。在伊朗遭受美歐嚴厲制裁的困難時期,中國與其患難與共,被證明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伊核全面協議開始執行和針對伊朗的經濟、金融制裁逐步取消後,伊朗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共建“一帶一路”將成為中伊經貿關係發展的新動力。
中伊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以來,中伊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從1980年的不足2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近520億美元。自2008年起,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伊朗第一大貿易夥伴。
由於中伊在自然資源和産業結構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以及伊朗進出口受西方制裁限制,中伊經濟貿易呈現出高度的互補性,其中互利互惠的能源合作最為典型。中國是伊朗最大和穩定的原油出口市場,伊朗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渠道。2007年以來,伊朗每年向中國出口2000萬噸以上的原油,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伊朗石油的第一大進口國。2012年美歐對伊朗實施嚴厲的能源金融制裁後,中國購買了近半的伊朗出口石油,以此幫助伊朗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中伊在承包工程領域的合作是經濟合作的亮點。多年來,兩國在軌道交通、石油天然氣、電力、通訊、化工、礦産、高速公路、造船、汽車和摩托車組裝以及市政建設等領域合作成
效顯著。截至2014年,合同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項目中,已建成的有18個,在建的有29個。
近年來,中國在伊朗的投資合作也有較快增長。截至2014年,中國累計對伊投資存量為37億美元。投資領域以油氣行業為主,其他還包括鋼鐵、汽車、列車車廂製造、陶瓷、化纖、採礦等。
中伊共建“一帶一路”的基礎和條件
古代絲綢之路是中伊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紐帶,見證了兩國友好關係源遠流長的歷史,也為今天中伊共建“一帶一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基於對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歷史符號的深度認知,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綢之路精神的高度認同,伊朗積極支援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得天獨厚的優勢使伊朗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國家,中國在中東地區“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伊朗參與和發揮作用。首先,伊朗地緣優勢明顯。伊朗位於從中國到西亞和歐洲、從俄羅斯和中亞到印度洋的樞紐位置,北部,通過新亞歐大陸橋可與中蒙俄經濟合作走廊聯通。南部,出波斯灣經地中海和印度洋可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伊朗經濟輻射區域廣闊、覆蓋人口眾多,經濟輻射力可達土耳其、巴基斯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塔吉克、阿富汗、伊拉克、阿聯酋等國。伊朗國內公路四通八達且與路上鄰國直接相連,使其在跨境運輸方面極具優勢和潛力。其次,伊朗是資源大國。能源儲量和潛力巨大。2015年,英國石油公司有關世界能源的統計報告顯示,伊朗天然氣儲量達34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同時,伊朗擁有1570億桶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四。伊朗礦産資源超過70種,其中鋅礦石、銅礦石和鐵礦石極具開採價值。伊朗有8000萬人口,勞動力資源豐富,30歲以下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5%,並且受教育程度高。伊朗有大量的自然、歷史和文化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伊朗有巨大的、被制裁抑制的消費潛力有待釋放。
中伊共建“一帶一路”空間廣闊
後制裁時代,伊朗將重新融入世界經濟和充分釋放被嚴重束縛的經濟潛能。排除制裁干擾後,中伊經貿合作將具有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以能源合作為例,中國不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向伊朗購買石油而不必受制裁的約束,還可以通過投資伊朗的油氣開發項目保證自身的能源供給。
發展需求和互補性使中伊經濟合作形成新的利益契合點。經過多年的制裁和近期油價持續暴跌,伊朗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府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為激活生産和消費的活力,總統魯哈尼決心對外開放,通過吸納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增加油氣和非石油産品的出口及發展那些可長期提供就業機會的行業。伊朗期待通過中國政府設立的絲路基金和中國主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渠道獲得更多的投融資。伊朗國內市場對製造業産品需求潛力巨大,中國企業在裝備製造方面有相當強的實力,可以幫助伊朗進行工業技術改造和産品升級換代。油氣領域吸引外資和技術是伊朗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中國企業有機會憑藉前期的合作基礎以及自身的資金優勢,從勘探開採油氣等上游合作領域逐步向中、下游延伸,以加強中伊油氣國際産能合作中伊油氣技術服務合作。此外,中國在網路通訊、高鐵、航太、電子科技、衛星定位系統、核能等諸多領域都具有國際先進水準,並且得到伊朗方面的高度認可。基礎設施建設將是中伊項目對接的重點合作領域,其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可列入優先考慮行列。伊朗有16處世界文化遺産,但旅館、交通工具等旅遊配套設施嚴重不足,中國可以發揮在公路和鐵路建設方面資金和技術優勢,幫助伊朗提高運力和拉動就業。
總而言之,中伊將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重點推動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項目,擴大在鐵路、公路、鋼鐵、汽車製造、電力、工程機械、高新技術、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以及優先推進能源和金融合作。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