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2015年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公佈,國際上“看空中國”甚至宣稱“做空中國”的聲音開始變大。一些國際投機者稱,“中國經濟硬著陸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並表示將繼續做空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亞洲國家貨幣。專家指出,儘管在市場經濟下的做空機制有助於抑制泡沫並實現均衡價格,但僅憑轉型期出現陣痛便做空中國顯然並不是明智的判斷。對思維觀念沒有與時俱進的投機者來説,輕易在中國經濟新舊動力加速轉換的過渡期做空,最終難免被市場所淘汰。
-觀基礎: 家底厚實今非昔比
在生態學中,有一個名叫“抵抗力穩定性”的概念。大意是説,如果一片土地上的植被種類越多、數量越大、食物鏈越牢固,這一生態系統抵抗外部衝擊的能力也就越強。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經濟體所包含的産業門類越多、體量越大、産業之間的競爭合作關係越穩定,那麼外部衝擊對該經濟體的影響也就越小。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顯然已經成長為蓊鬱的熱帶雨林。據了解,1998年時的中國大陸,GDP僅為84883.7億元,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68萬億元,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僅6.64萬公里;而到2015年,上述指標則已分別大幅增長至676708億元、24.59萬億元和12.1萬公里,全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更是超過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經過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多種重要産品産量和保有量居於世界第一,很多衡量經濟的“硬指標”早已今非昔比。
“從存量上看,如今中國大陸擁有13.7億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居民可支配財産規模和政府的財力更是達到了每年GDP的好幾倍,社會零售品消費市場亦極其龐大……可以説,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時遭遇做空的東南亞國家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想成功做空中國無疑是可笑的。”張立群説。
-看問題:
動力轉換瑕不掩瑜
俗話説:“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誠然,中國經濟在短期存在著部分行業産能過剩、房地産庫存高企、經濟增速不斷下降等諸多“下蹲”動作,但如果據此判斷中國經濟將走“下坡路”,甚至認為可以借此做空相關資産牟利,則未免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其表不見其裏之嫌。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雖然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但品質和結構上的亮點卻空前增多。例如,去年全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4.1個百分點;又比如,單位GDP的能耗去年下降5.6%、2015年登記註冊的企業平均每天增長1.2萬戶……
“一方面,在政策托底基本民生的思路下,中國人的就業、收入較為穩定,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已達66.4%,可以説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已經建立;另一方面,我國的投資還有不少潛力和需求,包括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城市內部的地下軌道及管廊建設、‘一帶一路’所帶動衍生的電力、水利、交通投資需求等等。因此,轉型時期的下行壓力並不等於中國經濟就會‘硬著陸’。”張立群指出,在“深改紅利”的助推下,中國經濟從長期來看亦有望加速迎來新舊動力轉換的平衡點。
-説預期:
客觀理性才是正途
長期做空不可行,短期做空又如何?專家表示,任何一種資産的市場價格都是由所有參與者的行為共同決定,而不會僅僅取決於做空者單方面的意願,如果大多數世界精英看待中國時都是理性的,那麼做空者即使在短期使出“渾身解數”,也不會取得理想的收益。
事實上,對中國持理性態度的大有人在。管理著420億美元資金的希瑟·阿諾德表示,隨著中國逐漸轉向以服務業為導向的經濟,經濟增長減速是一個很正常的過渡,擔心人民幣走軟並引發其他貨幣競爭性貶值顯然屬於多慮;德國西門子公司首席技術官西格弗裏德·魯思沃則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儘管當前遇到一些“逆風”因素,卻仍然擁有光明的市場前景,對西門子而言,中國市場的增速仍十分可觀。
“其實,類似‘中國經濟崩潰論’的論調在每年年初都會喧囂一陣,這背後反映的是海外一些人對中國經濟的認識還存在誤區。”張立群説,隨著中國各項改革措施逐步落實,“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態勢將更加清晰,通過做空中國資産牟利的空間必將十分有限。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