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台灣網>今日推薦

佈局2016中國經濟:重在提品質增效率

2015年12月30日 07:16:0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結構要調整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要對這種短期內帶來的衝擊做好妥善處理。結構的調整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速度,但還必須保持一個穩定的速度,所以一定要發力,要從供給端發力,補短板,投資還需挑大梁。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回顧總結了2015年的經濟工作,分析研判了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及變化,更為2016年的經濟工作重點和宏觀政策走向定下基調,列出了未來宏觀經濟發展規劃。特別是恰逢“十三五”開局之年,其受關注度不言而喻。

  回顧與總結是為了對未來更好地謀篇佈局。2015年已接近歲末年尾,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如何?在總結了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同時,面對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作出了怎樣的部署,釋放出哪些信號?將對未來中國經濟産生哪些影響?圍繞這些熱點問題,政協委員、業界專家等相關人士紛紛表達了看法……

  ■■經濟運作總體平穩

  穩中求進基調不變

  2015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可謂是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之路。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世界經濟處於“亞健康”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保持了近7%的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誌著“十二五”規劃可以勝利收官。但會議也提出,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的研判,明確了我國在整體經濟增速和就業有韌性的同時,也必須忍受結構調整的陣痛,一部分産能過剩企業要被淘汰出局。

  從總體分析來看,我國經濟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同時也在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當下,通縮趨勢明顯、行業産能過剩、企業經營困難、財政金融風險等問題正日益凸顯。

  而談及2016年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慶對本報記者表示,明年中國經濟發展仍會面臨下行壓力,但從整體而言仍在可控範圍內,我們在看到風險點和不確定性的同時,也要把穩中求進的好的勢頭保持下去,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仍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為了防範經濟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必須經歷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但若能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改革到位,方向明確,2016年經濟走勢還是會總體向好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對記者如是説。“明年的就業和物價總體上會比較穩定,雖然有一定通貨緊縮的壓力,但較之今年1.5%的通脹率來説,明年可能會在2%左右。”徐洪才預測。

  ■■未來經濟提質保速

  供給側改革是政策重點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9%。11月初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後五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從數據上看,中國經濟在保持穩定的基本面上,增速上有所放緩,但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出的信號表明,在保速同時未來會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具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産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觀政策要活,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

  在賈康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深層次難題所需。他指出,我國未來的發展將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兩方面減速的壓力,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難度顯著加大。倘若不能正確認識潛在增長率的應有水準,而一味通過政策刺激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很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

  “未來中國所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和所具備的巨大發展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仍與供給方面的特殊國情、特定轉軌、特色化結構變遷有關,應以生産關係的自我調整繼續解放生産力,以體制改革促進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充分釋放制度供給潛力,繼續促進全要素生産率穩步而持續地提升。”賈康對記者説。

  “我認為結構要調整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要對這種短期內帶來的衝擊做好妥善處理。結構的調整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速度,但還必須保持一個穩定的速度,所以一定要發力,要從供給端發力,補短板,投資還需挑大梁。”徐洪才表示。他建議,應在技術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消費品、民生領域增加投資,用新的增長點做好補短板。

  王永慶也指出,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更注重“需求側”,強調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從生産型向服務型轉變,要更強調“供給側”的品質和效率,穩定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産能要穩妥推進

  不能“一蹴而就”

  産能過剩已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直接導致企業利潤率下降。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在鋼鐵、煤炭這兩個産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利潤下降更為明顯。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像鋼鐵、煤炭這兩個領域,産能過剩的幅度一般都在30%以上。所以,由於嚴重的供過於求,這些行業裏面大概已經出現40多個月的PPI(工業品出廠價格)負增長,工業利潤也出現負增長,相當一部分企業已經是停産或半停産的狀態。

  然而,化解産能過剩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就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

  原因就在於,産能過剩的企業多有大量負債,有些企業債權債務關係非常複雜,處理不好還會造成連鎖反應。另外,有些行業屬於結構性過剩,即“低端過剩、高端不足”,這類過剩行業中也有産品市場需求旺盛的好企業,如果一刀切式地用“限貸”、“斷糧”的辦法化解産能過剩,反而會影響産業轉型升級。此外,産能過剩産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人數眾多,如果大規模破産清算,也會帶來勞動力失業等社會問題。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勇氣,要勇於去面對,同時也要把握好處置産能的方法,能兼併重組的儘量少破産清算,使這種處置更加溫和,即便必須破産的企業,也要做好職工的再就業、再培訓、再安置的工作,一定妥善處置好銀行的負債,使震蕩能夠降到最低。

  徐洪才也表示,“僵屍企業”出清不是一件易事。他舉例説,今年我國減少鋼鐵産能大約7000多萬噸,明年計劃再減少1.2億噸,這種力度不算小,會對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可能會暴露出就業、社會等問題,我們應盡可能防止大的衝擊出現。

  王永慶也指出,企業是社會經濟當中的最初級細胞,企業方面的改革措施將是帶動2016年經濟的一個重大舉措,企業好經濟就會向好,政府應在財政政策上對企業給予更多的支援,特別是深化國企改革,將對2016年經濟産生重大影響,明年經濟會有一個較大提升。(孫琳)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