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快遞隱私面單普及率不到20% 技術和使用習慣受制約

2017年06月27日 09:12:0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今年以來,為確保用戶的個人資訊不被洩露,一些快遞企業開始實施“隱私面單”——將用戶的姓名、手機號和地址等資訊進行加密處理。但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吐槽”稱,收到快遞時發現自己的個人資訊還在“裸奔”。

  快遞企業積極推動隱私面單

  近年來,因上面寫滿個人資訊,快遞面單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為幫助消費者減少個人資訊“裸奔”的憂慮,隱私面單應運而生,成為諸多快遞企業的選擇。

  京東去年就推出“微笑面單”,在包裹生成時,用技術手段部分隱藏用戶的姓名(只顯示姓)和手機號(中間四位隱藏)資訊,以萌萌的笑臉代替,以達到保護用戶隱私的作用。

  圓通速遞今年1月也開始使用“隱形面單”,對用戶手機號、姓名和地址等資訊進行加密處理。“儘管面單上不顯示用戶的完整手機號碼,但快遞員可以通過企業自主研發的APP,直接撥號至收件人,安全高效地聯繫用戶。”圓通速遞研發中心高級總監譚書華説。

  阿裏旗下物流數據平臺菜鳥網路,今年5月中旬聯手EMS、百世快遞、中通快遞、申通快遞等,共同推動使用“隱私面單”,將面單上用戶電話號碼的中間四位用符號*代替。而快遞巨頭順豐,也在5月宣佈試點新版“豐密面單”,除隱藏姓名、電話等敏感字段,客戶的地址資訊也用編碼代替。

  中國快遞協會原副秘書長、國郵智庫專家邵鐘林説,隱私面單目前沒有國家標準,也不強制要求使用。快遞企業自發探索隱私面單,保護客戶資訊安全,體現了行業的進步。

  兩大因素導致普及率不高

  儘管看上去不錯,但隱私面單的普及率非常有限。

  目前來看,隱私面單的使用有時會集中,有時則很分散。記者近日在北京一家單位的收發室內,看到大約25件快遞,其中有8件屬於隱私面單。而在上海一家單位的收發室裏,14件快遞裏沒有一件使用隱私面單。

  “個人估計,隱私面單目前的普及率不到20%。”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

  普及率為何不高?技術推廣是一大因素。菜鳥方面表示,目前的隱私面單依託于電子面單和雲列印技術。網購用戶能否收到貼有隱私面單的快遞,取決於商家是否安裝雲列印組件。

  一家電商平臺職員告訴記者,在面單個人資訊被隱藏的情況下,配送員依賴於平臺自主研發的APP聯繫用戶。6月進入銷售旺季後,為保證用戶儘快收到心儀商品,一些平臺引入了大量眾包運力進行配送。但眾包的配送員無法登陸和使用專有APP,因此暫停了隱私面單的使用。

  除了技術推廣,快遞員和用戶的使用習慣也制約了隱私面單的普及。

  邵鐘林分析説,對於快遞員來説,原來照著快遞單就能聯繫用戶。使用隱私面單後,先要用手持終端掃一掃,然後在APP裏查詢用戶資訊,這有可能增加快遞員的工作量。

  對於用戶而言,現在大量的快遞大多被送到單位和大樓的收發室以及小區的物流驛站。“快遞多的時候,隱私面單的資訊又不是很全,找起來就比較麻煩。碰到同姓的情況,有時候會傻傻分不清。”上海的潘先生説。

  防資訊洩露還得從源頭抓起

  隱私面單的使用,固然減少了資訊洩露的概率,但其對資訊安全的保護作用,不少人認為,不能忽略,也不能高估。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説:“真的資訊洩露,有幾起是靠人對著快遞單一張張抄的?那樣成本也太高了。更多的個人資訊情況,是通過系統內部買賣而洩露的。”

  徐勇也認為,隱私面單這種技術國外早就有,比如在美國,主要是少數大客戶用,個人用戶則用得不多。他認為,要防止個人資訊洩露,必須從源頭的電商抓起。快遞公司也要肩負起責任,對後臺數據庫實行嚴格管理。

  事實上,對於販賣個人資訊,法規之網正越織越密。根據最高法、最高檢最新發佈的司法解釋,公民個人資訊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産狀況、行蹤軌跡等。按照資訊的重要程度,解釋分別設置了“五十條以上”“五百條以上”“五千條以上”的入罪標準,對侵犯者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外,行業自律也在加強。比如,多家快遞企業共同建設的快遞業徵信管理系統,已納入了約3萬人的信用資訊。如果再發生快遞員監守自盜、洩露和販賣客戶資訊,將會進入“黑名單”,在行業內就難以立足。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