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百麗國際私有化完成前的最後一份年度業績報告。
5月15日深夜,頭頂“鞋王”稱號的百麗國際發佈了截至今年2月末的2016/2017財年業績報告。其凈利潤下跌了18.1%,由此前的29.34億元跌至24.03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過去的這一財年,百麗經營數據仍不靚麗,其鞋類業務銷售規模較去年下降10.0%。
目前,女鞋品牌幾乎均處於銷售低迷期。業界認為,在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的同時,更要佈局渠道、做好産品、明確定位。否則,隨著後續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升,缺乏好産品和渠道的品牌,或會在這一領域面臨不利後果。
凈利連續兩年下滑
百麗近兩年的發展著實有些吃力。2015/2016財年,其出現了上市9年以來盈利的首次倒退。連同這份最新的業績報告,百麗已經連續兩年凈利潤下滑。
根據這份最新的業績報告,過去的這一財年,百麗旗下鞋類業務的收入由下降了10%至189.6億元,主要原因是同店銷售下降。據其表示,這部分業務同店銷售下滑主要是由於銷售數量減少,平均成交單價略有下降。與之相對的,百麗的運動、服飾業務的收入則是同比增長了15.4%至227.47億元。
“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年度,運動、服飾業務實現雙位數的銷售增長,而鞋類業務錄得雙位數的銷售下降,反差十分明顯。因此,運動、服飾業務佔比明顯提高,由去年的48.3%上升至54.5%,超過鞋類業務的銷售規模。”百麗表示。
因為在鞋類業務上的持續低迷,百麗一直都在進行店舖網路的主動性梳理。在這一最新的財年,其在中國大陸的鞋類零售網點凈減少700家。其還指出,在門店上的一系列調整工作,預計在未來一到兩年仍將持續進行。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裏,百麗也在為扭轉經營狀況而轉型。但其表示,由於缺少相應的技能和資源,同時由於既有業務和利益關係的局限,業務轉型不盡人意,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4月底,百麗發佈公告,宣佈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以及百麗國際執行董事組成的財團,向其提出私有化要約,總收購價531億港元。對於整個女鞋行業來講,這無疑是焦點性事件。
在16日的全年業績會議上,百麗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盛百椒表示,私有化是為了給公司“找一個出路”,公司現時急需轉型,需要抓住“時間窗口”,轉型需要新資源和新人才。
行業遭遇“困境”
在業內人士看來,百麗過去兩年的經營表現一定程度上也是整個女鞋行業的寫照,在電商衝擊以及産品創新缺失等諸多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國內鞋業尤其是國産女鞋銷售遭遇滑坡已是不爭的事實。
此前,星期六、達芙妮等企業已經發佈2016年全年業績數據。以星期六為例,2016年,其除了營業收入下降9.61%至14.84億元外,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亦下滑了7.52%至2083.96萬元。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在2014年以來,女鞋市場增速持續放緩,至2016年出現了1.30%的同比下滑。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人還在不斷進入。“目前很多女裝也在做一些産品的延伸,鞋子也有在賣,這對女鞋品牌來説勢必是有影響的。”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除了新品牌出現對市場大力爭奪,陷入“困境”的鞋企似乎更多還是要在自身尋求原因。九派諮詢總經理邵立剛此前指出,目前,品牌推出商品的屬性事實上和其定位群體並不完全匹配。“還有一個就是他們進入到終端的商品結構和市場的需求結構不匹配。”
“百麗作為國內鞋業龍頭企業也難逃被低價收購的命運,在鞋類市場同質化嚴重、産品研發設計能力滯後的情況下,我國鞋企將會迎來一輪大洗牌。”天風證券在一份研報中表示。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