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導演新人如何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

2017年05月02日 15:56:1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近期,導演新人集中涌現,帶著風格各異的作品搶灘大銀幕:張嘉佳執導的《擺渡人》和王寶強執導的《大鬧天竺》票房成績不差,卻因邏輯混亂等問題遭到吐槽;攝影師宋曉飛和錄音師董旭首次擔綱導演拍攝的《情聖》,用黑色幽默探討婚戀和人生,引爆了話題效應,成為賀歲檔的票房黑馬;與這些市場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張大磊的導演處女作《八月》在眾多文藝青年的翹首企盼中登陸院線,卻遭遇市場冷遇,陷入高口碑低排片的尷尬境地。

  《八月》海報

  這些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導演新人的關注。電影新力量如何成長,才能對中國電影産業的健康發展産生更加積極的作用,值得思考。

  行業洗牌:新導演數量激增

  曾幾何時,中國電影導演“青黃不接”,電影投資還需要“四處化緣”。追溯到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先河。此後,在近10年之中,每一年電影市場的票房問鼎之作幾乎清一色都是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社會乃至國際上獲得熱烈反響的作品,也大多出自傳統電影人之手。然而,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越來越開放,再加上各種政策的扶持和資本的青睞,越來越多導演新力量開始嶄露頭角。

  2011年,雖然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6億元奪得了國産電影的票房冠軍,但滕華濤導演的《失戀33天》以史無前例的3.2億元票房成績創造了中小成本電影“黑馬”的神話,給人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失戀33天》海報

  同一年,青年導演張猛的《鋼的琴》和杜家毅的《轉山》等作品也以精湛的品質和較高的完成度引起業內注意。

  不過,這幾個零星青年電影人及作品的涌現,還只能算是代際更疊跡象的一股暗流。

  2012年,烏爾善導演的《畫皮2》以7億多元票房創造了當時國産片的歷史最高紀錄。

  6個月後,徐崢導演的《泰囧》又以投資不過三千萬元、上映68天、票房12.7億元的瘋狂票房收割率,成為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節點。

  《泰囧》劇照

  從那時開始至今,新導演蜂擁而至,且大致分兩類。一類是非科班出身的跨界導演:演員出身的導演有徐崢、趙薇、鄧超、吳京等;編劇出身的導演如薛曉路、刁亦男、楊慶、田羽生;暢銷書作者轉行而來的有郭敬明、韓寒、落落、張嘉佳;歌手導演有崔健、周傑倫;做微電影起家的有肖央;話劇出身的是閆非、彭大魔、周申、劉露;主持人導演有何炅以及正在籌備新片的蔡康永;影評人導演如執導《呼吸正常》的李雲波;甚至還有經紀人導演,如黃曉明的經紀人黃斌拍了《何以笙簫默》。

  另一類是科班出身的電影新人,如《邊境風雲》《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導演程耳、《繡春刀》的導演路陽、《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導演姚婷婷、《一句頂一萬句》的導演劉雨霖等。

  新人導演程耳

  截至目前,票房第一梯隊的成員大換血,主要來自這批新生代導演群體。從電影數量來説,佔大多數的也是這些人的作品。

  新老合作:傳統電影人為新力量保駕護航

  新導演的層出不窮、躍躍欲試,改變了中國電影人才的産出方式,傳統的代際劃分也成了明日黃花。包括曾經以影像美學革命、精英話語意識和文化反思而佔據銀幕三十年的第五代導演,以個體話語解構家國敘事的第六代導演在內的傳統電影人往往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要麼是經過週期較長的學院派培養,要麼紮根劇組,從助理導演、副導演做起,一步一步走向大導演。

  而眼下崛起的新導演群體則大多略去了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進入了成長快車道。尤其是自帶粉絲、性價比高,卻缺乏實踐經驗、電影藝術水準有限的跨界導演,往往會搭配一位全能的傳統電影人監製來把關,邊拍邊學習。如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由關錦鵬監製,楊慶的《火鍋英雄》由陳國富監製,《西遊·降魔篇》周星馳全力扶持郭子建,程耳的《邊境風雲》由寧浩監製,張藝謀給自己女兒張末執導的《28歲未成年》監製,《擺渡人》由王家衛監製。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黃建新,最初自己做導演,後來轉行做監製,全力扶持電影新人,監製了《萬萬沒想到》《憤怒的小孩》《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等作品。

  導演黃建新轉行做監製,扶持電影新人。 圖片來自網路畢竟,時代語境已經發生了變遷,這是客觀事實。傳遞新一代觀眾的情感與生活體驗,單依託老一輩電影人恐怕難以實現。這种老一輩電影人與新電影人的良性合作、對話、互補甚至“交接”,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是大有裨益的。

  利弊反思:貢獻上票房大於藝術

  導演新人不斷冒尖,是市場需求使然。時代的變遷、産業化的深入、創投主體的多樣化、大量熱錢的涌入是行業洗牌重要的幕後推手。這一批新導演完成了中國電影導演歷史的翻頁,成為中堅力量,使新的作品形態、電影類型、創作方法、話語方式不斷走向市場前臺,調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形成文化熱點和輿論焦點,實現了中國電影面貌的革新。

  導演新人的電影在商業院線上獲得驕人的票房成績自然不在話下,近兩年涌現的一些作品藝術水準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在藝術電影、紀錄電影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涌現了《心迷宮》《路邊野餐》《長江圖》《黑處有什麼》《喊·山》《塔洛》《清水裏的刀子》《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口碑之作。

  忻鈺坤憑藉《心迷宮》獲第8屆FIRST青年電影展青年電影競賽最佳導演、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新導演等諸多獎項。

  女性導演的隊伍也有所壯大,從較早的趙薇、黃真真、金依萌、薛曉路到近期的劉雨霖、姚婷婷、張末、王一淳,為被雄性荷爾蒙籠罩的中國電影注入了一股清新美好的能量。

  由於多依託明星效應與粉絲經濟,選擇快銷題材迎合觀眾口味,導演新人創作出佳作的概率不大。他們的導演藝術水準普遍稚嫩,電影敘事技巧和拍攝方法不熟練,作品的票房貢獻大於藝術貢獻,導致爭議纏身、話題不斷,如分別因《擺渡人》《大鬧天竺》成為眾矢之的的張嘉佳和王寶強就是例證。

  《擺渡人》劇照

  《大鬧天竺》劇照

  電影新生代的創作主要偏向於中低成本的愛情片、喜劇片、公路片及玄幻魔幻題材,有藝術、有文化內涵、有現實表達、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太少。這就暴露了新導演群體存在的問題: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在資本面前無法保持自主性。

  要解決這些問題,新導演們在投身創作之前必須弄清楚“拍什麼”“為誰拍”“跟誰一起拍”的問題。作品要服務觀眾,就必須直面現實,紮根生活,這樣才能獲得切實的藝術體悟和創作動力。面對資本的誘惑,我們應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能被其牽著鼻子走,不能被商業市場的表面繁榮衝昏頭腦。

  正所謂“藝文不貴,徒消工夫”,也就是説任何受人矚目的優秀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人應秉持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舍得下功夫去打磨作品,這樣才有可能拍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經典,引領著中國電影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原文標題《導演新人如何成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刊載于《光明日報》5月2日12版。)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