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我們滿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堅守‘老區不脫貧、扶貧不脫鉤’的莊嚴承諾,先後在贛南實施扶貧項目1000多個,投入扶持資金超過50億元,派出挂職和支教幹部200多人次,深入贛南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的部領導達40多人次。”
6月27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支援贛南脫貧攻堅暨定點扶貧30週年座談會上説道。
上世紀8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組織中央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定點扶貧的重大決策。原地質礦産部(國土資源部前身)作為第一批定點扶貧部門,自1987年3月5日第一屆扶貧團赴贛南扶貧以來,迄今已30年。
國土資源部定點扶貧原為贛南8個國家扶貧重點縣。2015年8月,由國家扶貧主管部門批准調整為贛州市贛縣區、興國縣、于都縣和寧都縣4個縣(區)。
“我們把幫助老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作為定點扶貧工作的根本目的,努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姜大明在座談會上強調指出。
在此次座談會上,姜大明還給贛南人民送去了“服務脫貧的大禮包”,將中國地質調查局近期形成的 2 項支援贛州扶貧項目的成果移交給了贛州市政府。
贛南扶貧綜合地質調查成果數據包和1:5 萬土地品質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報告與成果圖件,這兩項成果對於指導贛州當地經濟建設發展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的實施、農業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開展及國民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工作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創新政策助推贛南如期脫貧
姜大明介紹稱,30年來國土資源部在贛南建設地下水示範工程40多處,地下水開發示範井100眼,實施降氟改水工程15項,解決了20萬群眾安全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問題。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生命工程”來抓,查清重要隱患1萬多處,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對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貧困地區實施搬遷避讓,保障了4800多戶、2萬多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此外,實施路橋建設等項目200多個,新修、改造、硬化鄉村公路400多公里,解決了90萬人行路難問題。實施教育扶貧、人才培訓項目155個,援建希望小學12所,改造貧困鄉村小學危房校舍20所。舉辦農民培訓班300多期,幫助貧困農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質、掌握創業就業本領。
姜大明説,30年來,國土資源部定點扶貧贛南,走過了地質礦産勘查開發扶貧、貧困村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制定超常規“訂單式”政策扶貧等發展階段,經歷了從資金、項目扶持到國土資源全方位政策支援,再到精準施策精準脫貧的工作跨越。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土資源部堅決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發揮部門優勢、加大幫扶力度,‘翻箱倒櫃、傾囊相助’。”姜大明表示,在扶貧攻堅決勝階段,全力助推贛南如期脫貧,既要大膽創新超常規扶貧政策,更要結合實際用好用活用足各項支援政策。
“這次會議之前,國土資源部復函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進一步加大了贛州定點扶貧政策支援力度,主要體現在,更加注重拓展貧困地區發展空間。”姜大明進一步舉例説,支援貧困地區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工作,統籌各類各行業用地,保障“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用地空間。專項安排定點扶貧縣每年600畝用地計劃,對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應保盡保。
此外,在贛州實施的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補充耕地可按江西省有關規定在全省範圍內實施。江西省可自行審批調整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區,自行決定扶貧開發重點縣增減掛鉤指標在省域範圍內或市域範圍內流轉。
姜大明在會上還指出,要推進贛州市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對符合條件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給予重點支援。
精準施策要下足“繡花”工夫
“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還有不足4年時間,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攻城拔寨的衝刺階段。當前,剩下的貧困地區大都處於深度貧困狀態,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姜大明指出,從贛南情況來看,經過近幾年大規模、大力度扶貧,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但有待脫貧人口還有40余萬人,其中國土資源部定點扶貧的四縣貧困人口近18萬人,脫貧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姜大明説,脫貧攻堅要在精準施策上下足“繡花”工夫,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國土資源扶貧政策含金量很高,但必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落地生效,確保這些政策能夠沿著精準扶貧“管道”有效滴灌到貧困群眾身上。
“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紮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要讓脫貧成效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檢驗。”姜大明最後強調,“老區不脫貧、扶貧不脫鉤”是我們30年前的莊嚴承諾。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土資源部將始終如一與贛南老區人民守望相助、攻堅克難,攜手打贏定點扶貧的決勝之戰。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