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粵港澳打造世界第4大灣區經濟 雲計算等産業或超萬億

2017年06月21日 08:38: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粵港澳打造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

  通過創新驅動和城市轉型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打造成中國的矽谷和全國性區域經濟增長極。6月20日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透露,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展開競爭。

  業內人士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已從區域合作層面提升至國家發展策略層面,將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競爭、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載體。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充滿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未來産業”將蓬勃發展,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

  定位 打造世界級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戰略經濟帶一樣,屬國家區域發展的重點。”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已從區域合作層面提升至國家發展策略層面。

  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表示,粵港澳區位優勢明顯,同時擁有先進的製造業、金融業和服務業,通過區域內協同發展,共建全國性創新發展城市群和經濟增長極,是大勢所趨。

  方正證券宏觀分析師任澤平認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形成“北有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有長江經濟帶、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是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港口等區位優勢突出,具有僑鄉、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整合其港口、金融、貿易、製造業等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任澤平説。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我國東南區域發展的“抓手”。結合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帶來四大投資機遇,即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港口航運中心建設、片區功能改造與産業聚集、産業合作升級,不但會持續推動區內經濟發展,還將進一步輻射相鄰地區。

  工信部資訊中心工業經濟所所長于佳寧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全國發展一盤棋的角度出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産生的帶動效應,將會向周邊的嶺南地區、西南地區以及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滲透。此外,其形成的産業升級和城市化經驗,未來還會得以推廣,惠及全國更多地區發展。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經濟總量的約60%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因此,譚志源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將像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世界公認的三大灣區一樣,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更有望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載體。

  任澤平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有條件建設“灣區經濟”的先行區,外向型程度最高,內部聯繫也日益密切,未來有望與上述三大世界級灣區競爭,成為國家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未來有望成為第四個國際一流灣區。

  目標 科技創新産業升級

  區位上,粵港澳大灣區南接東南亞、南亞,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臺灣,北接長江經濟帶,西接北部灣經濟區,區位上為“灣區群+港口群+産業群+城市群”等疊加。

  港口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有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東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江門港等多個港口, 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合計超過6500萬標箱;其中,2016年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分別排序為第三、第五、第七。

  在此優勢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是打造世界性科技創新灣區。

  目前,粵港澳地區科技創新實力非常突出,有通訊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端産業集群。

  以廣東省為例,2016年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9857家,規模居全國第一,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二,技術自給率達70%,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第一。其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的56%。另外,粵港澳地區擁有1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3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超過200所普通高校和200萬在校大學生,擁有3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華為、比亞迪、騰訊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創新型企業。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潛力巨大,未來以此為支撐的各類創新發展將會在大灣區逐漸壯大。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抓了幾副好牌”,區域不僅擁有顯著的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優勢,在産業上還正在形成硬體、軟體、服務的協同。目前,區域內科技創新企業眾多,並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這將成為打造粵港澳世界級創新大灣區的基礎。

  除科技創新産業集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存在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飲料等中低端産業集群。這意味著,其擁有巨大的傳統製造業升級潛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粵港澳三地合作加深以及科技創新帶動,區域內傳統製造業將逐步邁向高端。製造業升級將成為大灣區重要的産業和經濟發展動力。軌道交通、高端裝備製造、智慧硬體、電信設備等産業都會得到快速發展,並逐步形成完整的産業集群。而結合“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線上教育、遠端醫療、數字娛樂等“未來産業”也將蓬勃發展,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充滿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從大灣區現有的産業稟賦和未來的産業發展趨勢看,高科技産業、戰略新興産業和以高科技驅動的製造業升級,將成為大灣區重要的發展驅動力,相應投資機會顯而易見。

  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張磊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大灣區將吸引大量創業企業和創新投入,而更多的産業資本和PE基金也會隨之而來。

  策略 互聯互通協調發展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要實現打造世界級灣區的目標,未來還需要在粵港澳三地間形成良好的協同發展機制。

  資料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由“9+2”組成,即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0.6%,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2.4%,常住人口占全國的4.9%。

  譚志源表示,要做好功能定位、實現互聯互通、打造優質生活圈,實現錯位發展、互補共贏;做好基建、生産要素、資金以及通訊的互聯互通;打造一小時或兩小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圈,方便人員流通往來,最終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面向世界開放整個灣區。

  上述論壇發佈的《創新驅動與都市轉型:打造中國的世界級灣區》報告指出,從區內軟硬體環境上,未來應加強便利化硬體建設,優化完善粵港澳人員簽注政策,提升貨物通關便利化水準,便利實驗設備和材料跨境通關,放寬科研資金跨境使用限制;在制度上,則應制定在公司註冊、準入限制、稅收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以及在就業、社保、醫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等政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建議,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個自貿試驗區,加上香港和澳門,建立大灣區自貿區聯盟,在對外開放和創新發展上先行先試,之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推廣經驗,並在時機成熟時,將相關措施和經驗在全國範圍落地。

  馬化騰表示,希望三地政府建立長效機制,把競爭的心態化為合作的心態,向海外市場、向全球要人才。建立灣區人才引進計劃,推出灣區“綠卡”,讓人才流動更加方便。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則建議,整合區域內學術資源,加強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究,同時培育統一的創新文化,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環境,以此吸引全球人才。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