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人民日報:補齊農村短板 “進”是目的

2016年05月26日 11:0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要在“進”字上見實效。推進農業農村發展,要以“進”為目的,穩中求進,以改促進。目前,農業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著眼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必須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發展是硬道理,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問題,明確要求:“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糧食生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産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問題。農業生産基礎依然薄弱,現代設施裝備應用較少,科技支撐能力不足;農業經營規模偏小,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業發展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把産能建設作為根本,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産品結構、生産結構、産業結構和生産力佈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要加快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近年來我國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持續增加,增幅連續6年超過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去年更是突破萬元大關。但就絕對值來講,農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農民群眾懷有深厚感情,他明確要求:“增加農民收入,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儘快富裕起來。”

  必須看到,家庭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始終把提高糧食生産效益、增加種糧農民收入作為一項重大政策,不斷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支援保護體系,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培育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推進農業産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用産業升級和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還要通過促進農民外出務工和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

  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更美麗宜居

  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重大戰略舉措,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使城鎮化率達到70%,仍會有四五億人生活在農村,對此必須有長遠眼光和清醒認識。因此,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同時,決不能忽視農村發展,必須同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

  要把各級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設好、管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要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加強農村社會治安工作,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新農村建設要充分體現農村特點、地域特色、民族風格,要方便農民生産生活,不要把新農村建成縮小版的城市社區。要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解決好農村污水亂排、垃圾亂扔、秸稈亂燒的問題。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