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網際網路+農林産業+金融”的先行實踐

2016年04月29日 14:22:00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華東林業産權交易所(以下簡稱“華東林交所”)成立於2010年12月,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區域“林權交易平臺”“林業配套金融平臺”,也是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的全國首家“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

  在華東林交所採訪,聽董事長沈國華介紹,看瞬間易手的現貨交易顯示屏,如領略“網際網路+農林産業+金融”的一片“藍海”。其主要業務板塊由林業産權交易、農林産品現貨交易、林業碳匯交易、林業金融服務及收藏品發售等組成,同時涵蓋林業資産評估、林業龍頭企業評級、林業小額貸款和融資擔保、林木資産收儲管理、拍賣交易、政策資訊發佈等一站式服務。目前已初步建立全省統一、規範、公開的森林資源交易平臺。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浙江省高度重視並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融合的路子。沈國華説:“省委書記夏寶龍親臨華東林交所成立揭牌儀式,就是一個體現。”而華東林交所,正是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積極踐行者。

  明確以林權交易為業務重點,加快林地經營權流轉試點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林地面積1億畝,全省現有木竹等林産品加工企業4萬多家,全省林業行業社會總産值突破4000億元,居全國前茅。林業産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産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農民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華東林交所依託國家林業局和浙江省林業廳的全面支援,在全國率先探索林地經營權流轉試點,在兼顧農民作為土地、山林承包經營者的利益前提下,通過在公開交易平臺上對資源産值的預期收益、碳匯指標進行交易,實現“活樹變活錢、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銀行”。

  華東林交所先後與龍泉市、浦江縣等地政府及林業部門合作,積極參與《林地經營權流轉證》試點改革,探索統一登記和託管,完善林業資産處置,解決林企、林農和銀行之間貸款的後顧之憂,全面推進與銀行的林權抵押貸款業務合作。同時,通過網上拍賣、招標、議價和網路報價等交易方式,使交易雙方足不出戶即可進行交易。通過有序推進林權流轉,做大林權交易規模,進一步發揮交易所的價值發現和價格導向功能。

  義烏市赤岸鎮慈溪村1100余畝集體林權流轉項目,在華東林交所公開掛牌出讓,起拍價188萬元,經過6個買家的十余次競價,以210萬元競拍成功;湖州市長興縣一塊林權流轉項目,起拍價149.6萬元,最後以241.6萬元成交。沈國華説,公開競拍讓山林承包者的流轉收益得到更大保障。

  幾年來,華東林交所及其各地林權交易分中心累計成交林權掛牌項目559個,涉及林地面積15萬多畝,成交金額6.8億元,資産平均溢價達29.6%。

  有序推進大宗現貨電子交易,為優勢農林産品插上網際網路與金融“兩個翅膀”

  2014年3月,華東林交所全力打造的規範、高效的大宗農林産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正式實盤啟動,形成了集線上交易、線上結算、線上融資、物流管理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電子交易平臺。自上線以來,已上市膠合板、黑木耳、紅酸枝、鐵皮石斛鮮品、香榧、珍珠、大紅袍、安吉白茶、同山燒、普洱茶(大樹)等十多個品種,日均交易金額35億元,累計超過1.5萬億元。實現了“資金流、資訊流、物流、商流”四流合一,現貨交收日益活躍,線上融資業務穩步推進。

  華東林交所服務於浙江縣域經濟,結合與把握浙江省打造全國最大的産業電商平臺的機遇,引導農林企業由傳統貿易向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轉型,為農林産品貿易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節約的現代化商品交易服務,為各地傳統優勢農林産品的升級換代,插上現代資訊技術和現代金融的翅膀。2015年6月19日,華東林交所成功上市浙江諸暨市的農特産品同山燒,該品種與香榧、珍珠、馬劍茶等合稱為“諸暨四美”,截至目前,“諸暨四美”已經有“三美”在交易所成功上市,這也意味著諸暨板塊的正式形成。

  2015年,華東林交所先後順利上市交易安吉白茶、武夷山大紅袍、雲南普洱茶等品種,大宗現貨平臺開始得到了省外農林企業的關注和認可,正在全國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也説明華東林交所強化行業集聚效應,通過細分行業中的“茶業板塊”運營,擴大茶産業標準化生産規模,提高中國茶葉的品質和安全生産水準,強化中國茶葉在行業內的定價權和話語權,讓茶葉這一中國古老而神奇的産業,綻放更多的新芽。

  華東林交所利用全國30余家授權服務機構、近百家營業部的網點優勢,推出營業場所線下體驗店的試點建設活動,將交易平臺打造成為“交易促交收、交收促交易”和“線上交易、線下交收”的大宗現貨運營平臺,實現大宗現貨電子交易模式的O2O運營。交易商採用線上交易和交收、線下體驗和提貨的方式,來實現電子商務和實物投資的不同需求。

  沈國華介紹,華東林交所秉承“力促農林産業金融化、服務農林實體經濟”理念,通過不斷創新融資服務産品,不斷增強融資服務功能,已累計為4000多家農林産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150億元,為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林業打造一條綠色通道。

  創新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交易平臺功能作用

  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的日益加劇,氣候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直在為節能減排事業不懈努力。在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上,沈國華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邀請參會,向各國嘉賓介紹中國在碳匯事業方面所作的成就。

  華東林交所作為國家林業局批准的全國首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自2011年11月起,先後成功交易國內首批14.8萬噸造林項目碳匯指標交易,國內首批黑龍江伊春市森林撫育項目碳匯指標交易,及國內首批浙江省臨安縣農戶竹林碳匯指標交易,並積極參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牽頭的“創建林業生態補償市場機制、積極推進林業碳匯交易試點”課題研究。

  沈國華説,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林業碳匯是典型的生態産品,也是國際公認的重要碳減排措施,對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開展林業碳匯交易,實質就是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和林業發展機制,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管護、增加森林蓄積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和自然景觀。調動社會各界造林育林的積極性,促進企業間接減排,彰顯企業社會責任,同時給林農增加一塊財産性收入。

  隨著2017年我國建立統一碳匯市場目標的臨近,值此2016年杭州召開G20峰會的契機,借鑒2014年APEC會議等國際會議的“碳中和”先例,華東林交所正在參與並推動通過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抵消會議活動碳排放。沈國華表示,華東林交所將秉承“為林、興林、惠林”的服務宗旨,立足農林業與金融的互通對接,圍繞“資源變資産變資本”,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服務産業鏈,打造一站式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為建設多層次市場和加快農林産業轉型升級做出更大努力。

[責任編輯:王亞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