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現實很骨感 問題一籮筐 臺灣“新南向”繞不開大陸

2016年08月22日 13:12:14  來源:環球網
字號:    

  根據最新統計,臺灣上半年失業率近7年來首次出現增高。面對“悶經濟”,當局近日推出了醞釀已久的“新南向政策綱領”。面對外界重重疑慮,臺灣“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聲稱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大陸就相關領域議題協商與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與兩岸關係相輔相成云云。不過,深知個中三昧的臺灣工商業者坦言,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方面應該很難給予正面回應。臺執政當局不思改善,發個聲明就想協商,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迷夢而已。

  人心

  在臺當局眼中,“新南向政策”是為臺灣經濟發展找出路的重頭戲,是現階段整體對外經貿戰略重要一環。所以,蔡英文上任伊始,“總統府”成立辦公室,“國安會”成立工作小組,“行政院”與相關各單位也陸續啟動各項工作。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更是頻頻動作中的最新一招。

  不過,一個地區的經貿發展,除了靠擬定經濟政策,更不能忽視企業經營規律和業者的意願。臺灣要做大規模的南向投資,歸根結底離不開臺商來推進。

  “新南向政策綱領”的理想或許很豐滿,現實卻非常骨感。蔡英文上臺執政後,一方面不遺餘力地啟動“南向政策”的新版本,另一方面卻跟舊日一樣,無法保護南下臺商利益,甚至冷淡大陸臺商,心寒的臺商很難積極推進。

  事實上,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臺灣就曾實行過不同名目的“南向政策”,終因效果不佳,慘澹收場。如今情況沒有多少改觀。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台塑集團在越南那麼大的投資都受衝擊,日前被課以名目罰那麼多錢,當局連派人去交涉都沒有做。這樣下去,能去投資嗎?

  況且蔡英文走上執政舞臺,大陸臺商無不感受到政情冷暖。“5·20”就職典禮,蔡英文邀請海外臺商參與,就是沒有大陸臺商的份。正是這些成千上萬的臺商,帶動成千上萬的投資,維繫著兩岸日益緊密的聯繫,維繫著兩岸不斷增長的和平紅利。如果放棄大陸市場號召臺商轉向東南亞,臺商是否會心甘情願?

  蔡英文早在端午節聯誼活動時曾當面向臺商“挂保證”,表示將維繫兩岸間各項制度化溝通和對話機制,溝通溝通再溝通。許多臺商直言,如今這些承諾都已“跳票”。在兩岸關係處於冷和的情況下,兩岸經貿前景不明,臺灣經濟也難在短期內轉好。臺商感到憂心,西進是個標桿,如果成熟的兩岸經貿交流都難以保證,人心不穩,拿什麼去拼南向?如果不善待臺商,不管南向北向,都將舉步艱難。

  共識

  民進黨替換國民黨走上執政舞臺後,強調維持現狀,只承認“九二事實”,但回避“九二共識”,馬英九執政8年兩岸創下的平穩交流也遭到挑戰。蔡英文在不少場合表示,已經表達了最大的善意。但在“九二共識”還是“九二事實”的善意誠意和虛與委蛇之間,兩岸的互動開始趨冷甚至冰封。

  新執政者無法與大陸達成共識,臺商首先品嘗到了苦果。有人説,作為兩岸交流交往的紐帶,每年在兩岸經貿往來中為臺灣帶來近1000億美元順差的臺商,在兩岸都已經不再是寵兒。

  海基會舉辦的大陸臺商中秋節座談聯誼活動將在9月14日將在臺中舉行。有臺商透露,因為蔡英文不願正面承認“九二共識”,海基會董事長人選又遲遲未公佈,海基會目前功能有限,許多臺商存有疑慮,因此出席意願不強。特別是涉及到兩岸政治關係,許多在大陸經營不錯的臺商,擔心受到政治因素波及,可能都不會出席。

  兩岸許多交流停擺,在大陸打拼多年、久歷兩岸關係變動的臺商出奇一致地認為,臺當局當前在“九二共識”上,遲遲不鬆口,要去東盟投資就更困難了。因為“新南向綱領”太阿Q,姑且不論東盟與印度等國家的配合程度如何,這些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大多是大陸,根據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並沒有“外交”關係,交往起來本身就有相當多的限制。若加上兩岸在這些地方可能出現的經濟競爭和各種角力,“新南向政策”更會雪上加霜。

  有島內專家投書媒體表示,因為兩岸當前的特殊情況,臺灣的大陸政策與對外政策必須有所區隔。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是“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就是雙方不是外國人的關係。這種負面表列的方式,就是兩岸爭議當中的一種妥協,也是必要的善意,否則雙方必陷入僵局。在此兩岸關係漸凍之際,臺灣當局以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方式,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去向對岸挑戰,確實極為不智。具體到“新南向”成效如何,當在預料之中。

  關鍵

  據大陸海關總署官網公佈,2015年兩岸進出口貿易額達1885.6億美元。自1991年以來,兩岸的貿易總額早就超過1萬億美元,臺商投資大陸的資金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投資大陸的臺資企業超過20萬家,長期安居大陸的臺灣人超過100萬。

  有臺商表示,“現在不光是臺商定居在大陸,很多學者、軍工教人員、藝人定居大陸,還有學生在內地讀書、在當地成家立業的不計其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大陸都是臺灣無法繞開的存在。

  對於眼下所謂“新南向”,臺灣工商界和島內輿論也是疑問一籮筐。在不少人看來,所謂“新南向”,無非是想淡化與大陸的經貿關聯,為當前的經濟困局解套。但如此“捨近以求遠”,能否讓臺灣“堤內損失堤外補”,效果還是令人打上大大的問號。

  正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所言,經濟問題要符合經濟規律,若捨近求遠,違背經濟規律,對臺灣經濟發展、對臺灣企業家都不好。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也表示,最好辦法應是讓企業根據自己發展,決定應該往哪去。兩岸經濟具有互補性,臺灣企業若可利用大陸的市場優勢,及大陸與東盟的良好關係,或許會有更好的發展。

  或許意識到了拋開大陸單幹不可能成功,黃重諺説,兩岸各具不同條件及優勢,可相互合作,未來不排除適當時機,與對岸展開協商對話,讓“新南向與兩岸關係相輔相成”。不過,臺灣輿論及多位專家認為,臺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推動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只能是緣木求魚。兩岸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臺灣當局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真正照顧民生福祉。

  “新南向”如何走,會不會變成“撞南墻”?關鍵的鑰匙還是在兩岸政策。(任成琦)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