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董明珠被騙 格力130億買的珠海銀隆估值僅50億?

2016年09月07日 16:10:54  來源:投資界網
字號:    

  (原標題:董明珠被騙了?知情者爆料,格力花了130億買來的珠海銀隆估值只有50億)

董明珠被騙了?知情者爆料,格力花了130億買來的珠海銀隆估值只有50億

  董明珠

  就在董明珠造車進行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之時,深交所連發29問,格力造車陡然生變。

  近日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以130億元估值發行股份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董小姐造車正式拉開帷幕。

  這則公告一發佈業界瞬間譁然,董小姐明顯買貴了,業界認為格力電器130億元收購的珠海銀隆估值只有50億。

  那麼是董小姐被騙了?還是其眼光獨到?

  為何以如此高的溢價收購珠海銀隆?

  對於珠海銀隆的技術究竟有沒有這麼值錢,深圳證券交易所昨天發出重組問詢函,從交易方案、交易對方和交易標的等三方面提出29個問題,涉及公司的鈦酸鋰電池技術、財政補貼、行業地位等,並要求格力在9月1日前將有關説明材料報送交易所。

  前天,深交所披露了對重組的問詢函。問題涵蓋行業排名及毛利率、大額財政補貼等細節,大部分集中在交易方案和標的上,涉及公司的鈦酸鋰電池技術、財政補貼、行業地位等,並要求公司在9月1日前將有關説明材料報送交易所。

  從問題核心來看,深交所想要格力解釋:為何以如此高的溢價收購珠海銀隆?

  比如董明珠很看重的珠海銀隆的核心競爭力“鈦酸鋰電池技術”,深交所要求格力説明並披露標的公司單體鈦酸鋰電池(電芯)産品主要性能指標經試驗測試及權威部門或第三方機構檢測的情況,並披露標的公司鈦酸鋰電池産品相對其他主流動力電池存在的比較劣勢。

  針對深交所的問詢,格力內部人士表示:“公司將儘快核實並對情況進行説明。”

  格力造車要怎麼造?

  對此外界還並不很清楚。8月23日,在停牌半年後,格力作價130億元購買銀隆新能源100%股權。

  繼智慧手機後,格力多元化跨界再下一城。十年前就有美的等家電企業造車失敗的案例,所以此次格力涉足造車領域,外界褒貶不一,但董大姐依然表示早已經“成竹在胸”。“鈦酸鋰電池和銀隆(新能源)是被埋在沙子裏的金子,我們是要做把金子從沙子裏刨出來的人。”董明珠説。

  據了解,銀隆新能源被成功收購後或將改名為“格力新能源”,並將在乘用車領域繼續發力。與此同時,銀隆新能源已與特斯拉和北汽分別接觸,或將引入第三方造車夥伴。

  格力新的機會是,國家將會給出近十家新的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造車資質。目前,僅有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獲得,在剩下的八個資質中,格力或有機會獲得一張珍貴的入場券。

  格力造車的動因是什麼?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格力需要新的增長點。格力電器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91.8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85%。但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為64.02億元,同比增長11.9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35.32%;每股收益1.06元。而2015年,格力出現了近九年以來首次的營收、凈利雙雙下滑的大轉折,當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同比下滑28.17%,凈利潤同比下滑11.46%。

  雖然董明珠對這種觀點有點不屑一顧,其犀利地回應説“公司營收的變化與公司策略的主動調整有關”,但空調行業增長空間確實在逼近天花板,格力也面臨著發展的困惑。

  正因如此,董明珠在手機領域和小米創始人雷軍公開約下10億元的賭注,給格力爭得在新行業的入場券和創造出足夠的知名度。在“三年內再造一個格力”的大目標下,尋找格力多元化業務的連結點使得董明珠開始把眼光投向造車行業。

  但即便是造車——這個看起來不相關的行業,董明珠心中也有根線,把他們串聯在一起。董明珠的想法簡單而直接——格力所有的多元化選擇是協同的,都離不開電,這成為串聯在一起的關鍵。“空調、手機和電動汽車都需要電,未來手機可能成為智慧控制終端,汽車更是所有電器的一個集合體。”

  而新能源汽車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場空間,更是給了董明珠以想像空間。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達17.7萬輛和1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達125%和126.9%。這樣的高增長趨勢和空間,也使得樂視、阿裏等外來者紛紛以不同形式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想要在參與者眾多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分一杯羹,格力也不得不“另辟蹊徑”。董明珠曾考慮過走比亞迪的路線,自己攻克電池技術。

  早在幾年前,格力內部也曾經悄悄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但是在經過兩年時間的研究和論斷後,董明珠發現僅憑格力自身的資金和技術無法實現突破,對外尋求合作便成為最後的選項。在和多家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接觸並幾經環顧之後,董明珠將目光鎖定了銀隆新能源。

  背靠大樹造乘用車

  在被格力收購之前,處於邊緣地帶的銀隆新能源很少被關注。在2009年就開始製造電池的銀隆早早將目光鎖定在了市場並不看好的鈦酸鋰電池技術。

  2010年,銀隆新能源斥資4900萬美元(約3.25億人民幣)收購美國上市公司奧鈦奈米科技有限公司(AltairNano)53.6%的股權,掌握了鈦酸鋰材料的最新技術;2012至2013年,銀隆新能源先後收購了珠海廣通汽車、石家莊中博汽車等汽車製造企業,從而擁有了國內整車製造資質。

  至此,銀隆新能源成為只有兩家能夠具備鈦酸鋰材料並達成動力和産業化應用的企業之一,另一家是日本東芝公司。對此,銀隆新能源董事長助理、市場部總經理張斌也告訴記者,銀隆在鈦酸鋰電池方面的技術是銀隆最為核心的戰略優勢。

  銀隆新能源最終為何還是走上了被收購的路線?答案仍然是生存。“銀隆(新能源)目前的主營業務是客車,但客車行業的天花板擺在那,銀隆最大規模也就是200億。

  所以必須涉足乘用車,雖然我們産品和技術儲備都有,但造乘用車對於生産資質、資金和品牌力的需求都是門檻,與格力合作是思考再三的結果。鈦酸鋰(電池)具有安全、使用壽命長、充電快等優點,但是此前因為沒有進入國家補貼的目錄和續航里程短的因素,並不被汽車行業所看好。現在鈦酸鋰已經可以享受同等補貼,續航里程短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技術升級慢慢解決。也許,這樣的回答足以成為董明珠願意豪賭新能源汽車的答案。

  豪賭還是搶籌?

  豪爽的董明珠直言説,格力電器在電控、智慧製造、電機、精密模具等方面已經充分佈局,而生産電動汽車所需要三大電(電池、電機、電控)中,除電池以外的零部件都可以與銀隆快速匹配供應並與銀隆産生協同效應。

  格力電器副總裁、董秘望靖東在採訪中則進一步説:“格力以管理能力和對成本的掌控能力著稱,收購銀隆不僅可以實現核心技術、研發資源、供應鏈的協同,更可以使管理成本大幅下降、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並快速佔領市場。”

  目前銀隆新能源的業務主要在客車市場,在乘用車領域因資質問題並沒有展開。

  為此,在發起收購銀隆新能源後的第一時間內,董明珠及其團隊就已經開始和銀隆新能源的管理層商討乘用車的佈局和生産資質問題。“在乘用車領域的造車,明年就會有進展。”經濟觀察報記者從知情人士獨家獲悉,“收購(乘用車生産)牌照和自己申請這兩條路都在走。”董明珠甚至告訴記者,對於造車資質一事她一點都不擔心。

  但外行造車的慘痛結局並不少見。做磷酸鐵鋰電池原材料起家的多氟多(002407)為造車曾斥資1.6億元控股紅星汽車,以求發力新能源汽車,並獲取汽車生産資質,但最新的消息是其造車進程已經暫時中止,因為造車的難度比其預想的大太多。而即使是掌握技術的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也曾透露,進入汽車行業遠比自己當初想像時難得多。

  但格力的聰明恰恰是不孤注一擲。

  此次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新能源,一方面造車,另一方面也是上文説到的進軍儲能市場——銀隆的鈦酸鋰電池、配套充電設施以及儲能系統業務都是格力的收穫。尤其是儲能系統業務將是董明珠在退休前格力棋局中十分關鍵的一步棋。

  “如果只是為了造車、為了造出格力的下一個一千億,那格力和銀隆的合作就是盲目的,鈦酸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才是收購的最重要原因。”董明珠認為,鈦酸鋰電池在做儲能設備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光伏與儲能設備結合,那將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至少四年時間內,我不會退休。”董明珠扭過頭,精神矍鑠。只是不知道四年後,董明珠心心唸唸的新能源車和儲能業務,能否給她一個完美的答案。但眼下,格力的此次收購正受到深交所的質詢,此次收購是否還存在變數尚未可知。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