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相關報道  >   正文

日喀則市“十二五”扶貧攻堅工作綜述

2015年08月11日 14:18:00 來源:西藏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西藏日報(記者 陳志強)南木林縣整鄉推進、桑珠孜崗迪混凝土農民專業合作社、吉隆鎮竹木編織、江孜縣玉妥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定結縣陳塘鎮嘎村農牧民家庭旅館……一個個響亮的扶貧名片,讓“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老話成為過去式,帶動日喀則廣大農牧民群眾從溫飽走向小康。

  日喀則市歷來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2011年以來,日喀則市按照自治區“十二五”扶貧工作任務,緊緊瞄準年每人平均收入低於2300元的23.45萬人扶貧對象,紮實開展面上扶貧、整鄉推進、特色産業扶貧、扶貧培訓、勞動力轉移等各項扶貧工作,貧困群眾收入較大增長,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市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

  紮實扶貧見成效  在聶拉木縣波絨鄉色隆村,談起這幾年的巨大變化,不得不提到牦牛運輸隊。色隆村位於希夏邦馬峰腳下,全村平均海拔4800米,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大多數群眾長期處於貧困狀態。2013年,聶拉木縣投入扶貧資金25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5萬元,建起了聶拉木縣波絨鄉牦牛運輸隊。

  

  據色隆村村委會主任次旦頓珠介紹,2014年,村裏有100多人參與到牦牛運輸隊中。按照每頭牦牛一趟510元的價格計算,全村實現經濟收入28.64萬餘元,大大增加了群眾收入。

  日喀則市扶貧辦主任陳小和告訴記者:“像色隆村群眾這樣通過發展符合村情民意致富路子的例子還有很多。‘十二五’以來,日喀則市按照扶貧對象‘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強化溝通協調,多方聯繫支援,截至2014年12月底,在計劃國家投資的11億元內,累計實施各類重點扶貧開發項目超過1300個,國家投資達9.90億元,資金到位率100%,已完成批復投資90%以上。”

  仲巴縣納久鄉地處邊境一線,是典型的純牧業鄉鎮,大多數群眾生活窘困。2014年,納久鄉利用70萬元扶貧資金髮展短期育肥項目。全年短期育肥銷售額達145萬元左右,純利潤近73萬元,參與項目的農牧民戶均增收6900元左右。

  多措並舉攻難關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日喀則用於扶貧龍頭企業的貸款達3900萬元,其中日喀則市納爾鄉扶貧開發有限公司貸款1500萬元,日喀則市旺達食品有限公司貸款2000萬元……

  

  近年來,日喀則市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創新機制、服務發展,明確産業扶貧是扶貧開發今後的發展方向,專題研究制定了《日喀則市産業扶貧利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各縣區根據自身區域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産業項目,不斷擴大和建立項目長效機制。

  南木林縣利用群眾養殖藏雞的傳統,重點解決傳統藏雞養殖中技術缺乏、規模小、銷路不暢等問題,通過人才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合作社等措施,走出了一條新時期産業扶貧新路。自2014年4月以來,已孵化雞苗8萬餘羽,出售雞苗4萬羽,收入達100多萬元。

  按照早部署、早安排、早審批、早實施和資金、任務、權力、責任“四到地”的要求,日喀則市狠抓項目申報、建設、管理和監督工作。光“十二五”前三年扶貧開發項目的實施就使65881戶、263524人得到幫扶。其中,到戶項目受益32940戶、131762人,産業項目受益9411戶、37644人,基礎設施項目受益23530戶、94118人,實現貧困人口減貧24264戶、116949人。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西藏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