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交響樂《人文頌》赴臺交流演出  >   要聞  >   正文

《人文頌》:獻給偉大中國夢的深圳作品

2013年09月29日 15:31:00 來源:深圳特區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3

  深圳 表達

  首開先河,

  用西方交響樂表現中國儒家文化

  用西方交響樂表現中國儒家文化,這在中國音樂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

  這個創意大膽的“深圳表達”,對主創人員而言是一個巨大考驗。

  為《人文頌》作曲,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王寧六上曲阜尋找靈感。

  王寧曾參與大規模原創歌劇《孔子》創作,對先秦文化有多年研究。如何用音樂手法將儒家思想文化內涵完美表達?如何將中華文化“精氣神”酣暢淋漓地體現在交響樂中?

  王寧先後為《人文頌》創作了三個版本,第一版是合唱版,把荊軻刺秦王、岳飛精忠報國等歷史故事融合進來,卻苦於樂章容量有限,難以表達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第二個版本是樂隊版,合唱不再作為主體,只出現在結尾部分;第三個版本即正式版本結構更緊湊、細節更精緻、邏輯性更強,合唱歌曲《人文頌》放在尾聲部分單獨展示,易於傳唱……

  在創作中,尋找到傳神的意象最為艱難。在一次創作座談會上,總策劃王京生和王寧的交流讓他豁然開朗。當時,王京生把五常與五行進行了巧妙對接——

  仁者愛人,孕育萬物,何等仁慈,承載萬物,何等寬廣,“仁”應該照應山川土地,即五行中的“土”;義,照應五行中的“火”,焚燒一切陳腐事物,熊熊燃燒又溫暖人心;禮儀之美,在於儒雅、謙恭、內斂,照應五行中的“木”,和睦如林又生機勃勃;智者樂水,智照應五行中的“水”,有時是一泓清泉,有時是恣肆汪洋,有時是風暴乍起,都是智慧的自然流露;“信”是堅毅果敢、一諾千金,照應五行中的“金”,既光芒四射又內斂沉重,不可更改。

  數易其稿,王寧終不辱使命。《人文頌》演繹如行雲流水,引人入勝。以“智”篇章為例,整個樂章中縈繞著神秘靈性的氣氛,樂手現場演奏出的水滴聲,如泉之汩汩,滴滴晶瑩,與眾多樂器的呼應時而又如海之浩浩,風暴雷霆,而表現力豐富的人聲,則以奇特方式營造出一群智者思緒繽紛、爭鳴不息的效果。

  一場大型交響樂演出,如何讓聲樂和器樂配合得相得益彰,關鍵看指揮。

  執棒《人文頌》的,是師徒兩代指揮家。上海歌劇院院長、著名指揮家張國勇擔任《人文頌》巴黎演出的指揮,他對《人文頌》印象深刻,“從《人文頌》裏,我可以聽到飽含感情的教導,令人動情的樂感,這一切都內斂而富有人情味。”著名青年指揮家葉大林是張國勇的學生,擔綱《人文頌》第一次正式亮相的指揮。他相信,《人文頌》經不斷打磨,可成為經典之作,“仁義禮智信,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概念。一切人際關係,所有為人之道,都離不了這五個字。”

  參與《人文頌》演出,對於樂隊和合唱團來説,是難忘經歷、可貴體驗。

  樂隊首席周龍此前一直在美國聖安東尼奧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副首席,他説,“我在國外工作了20幾年,還從沒見過《人文頌》這般新穎的嘗試,第一次演奏時,我就感覺挺震撼,驚訝于它能將東方文化與西方形制融合得如此成功。”

  深交大提琴首席陳學青在第二樂章“義”中有一段獨奏,低沉委婉的琴聲像是一位正義之士在傾訴,“《人文頌》是從第一次接觸就讓我喜歡上的作品,從西方樂器演奏的旋律當中可以感受得到清晰的東方文化。”

  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少年合唱團和深圳交響樂團合唱團擔綱音樂會合唱,童音低吟清澈乾淨,成人誦唱渾厚深遠,以非職業的身份完成了這部難度極大的作品。

  深高一名初三學生在一次排練結束時發了條微信:唱得眼眶都濕了,身處大氣寬廣的《人文頌》中,你不能不被感動。深交合唱團匯聚了各行業的音樂愛好者,為參加晚上的排練,很多人下班後連飯都顧不上吃就趕過來,團長楊紅衛説,“最難的是吟誦,它似唱似説,又是似有似無的動態。需要通過即興的表演來追求一種自然人文的表達。大夥傾盡全力,讓人聲與樂器的配合水乳交融。”

  “《人文頌》的創作角度是大文化的層次,而不是一個面子工程,這一點我對深圳非常欽佩。”香港著名指揮家閻惠昌分析,《人文頌》實現了現代手法與傳統想法的結合,“它是一部用最現代手法和最傳統想法創作的作品。主創人員對中國傳統音樂有很深研究,對現代手法又有很好的掌握,這種作品的創作和排演,需要一種視野和魄力。”

  4

  時代精神

  在新時代,

  讓全人類共用中華文明的價值和光輝

  現在,中華民族正走向復興,這是一個偉大的中國夢,而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核心價值得到世界的認可與尊重。

  《人文頌》,承載著這樣的期望,借助交響樂的形式,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溝通。在重新認識和反思中國的傳統文化、挖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深圳創作的《人文頌》做出了一次可貴的嘗試。

  深圳,既是時代精神的産物,又是時代精神的引領者、創造者,風靡全國的“深圳十大觀念”正集中體現了這種時代精神。這座城市,不僅提倡現代觀念、現代節奏、現代風尚,也重視歷久彌新的價值觀、主動弘揚中國深厚的人文底蘊。

  “非凡的文化創舉”,在國外生活了31年的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這樣形容《人文頌》,“《人文頌》的立意很高,在當今是有世界意義的。如何應對商業力量衝擊下的道德危機?如何把中國傳統思想精華帶到全世界?光是開辦孔子學院還不夠,還要推動文化走出去。這正是《人文頌》顯示的遠見。”

  創作《人文頌》,就是要尋找新的意涵、活的文化,挖掘、弘揚儒學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回到人的本身,回到人的價值上去。以儒家思想佔主導的中華文明是悠久的又是嶄新的,應該在新的時代,用它的價值和光輝,與全人類共用。

  《人文頌》,充分調動最貼切的文化元素與音樂手段,準確傳遞出儒家文化的當代價值,儒家文明在當代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社會實踐的層面上應當被傳承和光大的價值得以彰顯,對人的關愛、對生命的關懷、對力量的推崇、對美的追求、對智慧的熱愛、對信諾的堅守,無不契合著時代需求,也證明了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最高價值層次上的相通相融。和諧中國、大同世界的理想,溫暖人心。

  《人文頌》在巴黎的演出選擇了一個特別的節點“國際和平日”。

  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而《人文頌》歌唱的是理想的人格、生命的光輝,歌唱人的仁愛、氣節、和美、智慧、信義。不久前,法國《解放報》的特派資深記者、樂評人艾瑞克不遠萬里來到深圳“探班”採訪,回國之後,他用四個整版的篇幅對以《人文頌》為典型代表的深圳文化建設進行了詳盡報道。法國古典音樂廣播電臺擁有數百萬古典樂迷聽眾,在9月21日當天特地設立“深圳日”,從早上7點至晚間22點,滾動進行《人文頌》的主題播報。

  如此主動溝通和傳播,正是對《人文頌》時代精神的認可。

  《人文頌》在巴黎的海外首演,吸引了許多海外觀眾,有的甚至驅車300多公里趕赴現場。當海外觀眾側耳傾聽這一交響樂時,也深深理解了中國人對和平的熱愛。

  “我更加了解了‘中國人’”,法國前衛生部部長羅斯琳娜巴什洛説,“音樂會讓我有兩個發現,一個是中國語言藝術之美,《人文頌》的詩句讓人非常享受;一個是中國文化之美,中國文化中浸潤著人文關懷的溫暖,這為建立一個美好世界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觀看《人文頌》演出之後,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公使銜文化參贊呂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演出取得了超乎預料的巨大成功,很多法國朋友都盛讚這場演奏非常震撼。這是中國文化的光榮,也是深圳的光榮。”他説,《人文頌》彌足珍貴的地方就是用五個儒家文化要義,明確地告訴西方觀眾中國人做人的主張,這正是“中國夢”在傳統文化承繼、對外文化傳播和藝術創作理念上的具象化。明年是中法建交50週年,他熱情邀請深圳交響樂團再次赴法巡演《人文頌》。

  《人文頌》,沒有陳腐的説教,而是可以化身嶄新的時代觀念,是站在世界文明的視野來闡釋中華民族核心價值,既承續歷史,又賦予其時代意義,以音樂的形式,發掘其智慧,表達其力量,在世界文明舞臺上,高唱華夏正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對《人文頌》的評價是這樣的:《人文頌》中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倡導的“新人文主義”是一致的,思想內涵深刻,成為我們的一處靈感之源。

  年輕的深圳,以赤子之心,完成了對中華儒家思想的生動表達,讓人們感受到深圳的文化遠見、中國的文化夢想、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鏗鏘足音。

  我們相信,《人文頌》向全世界講述的關於中國夢的故事,世界一定聽得懂。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深圳特區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