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

2015年06月16日 14:42:00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

  謝晉元

  本文摘自《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授權刊載

  謝晉元:為國而死 重於泰山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從此,泰山鴻毛之論作為一種生死觀成為千古遺訓,有氣節的人都會作出自己的正確選擇。70多年前,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與敵血戰四晝夜,抒寫了一曲民族抗戰的壯歌。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諒達。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以現勢觀察,滬戰縱有些微變化,決無礙整個計劃,希釋念可也。

  弟十年來飽嘗憂患,一般社會人情事〔世〕故,影響于個人人生觀,認識極為清楚。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望勿以弟個人之安危為念。

  維誠在目前環境下,絕對不能來漢。如蕉嶺有危險,漢口則不可以言語計矣。抗戰絕非短期可了,漢口商業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維誠屬個人行動,自較便當,以今日而論,幼民姊弟絕不能片刻無人照料也。望速將弟意轉知維誠,不論如何,絕不能輕易離開家中,切盼。

  黃渡情形如何,此間何無所知,當加注意。款項只要可以寄去,必盡各種方法,遵命匯去,勿念。

  岳母抵漢後,想因店舖放棄,而內心不安。吾兄經濟情形若何?倘有困難,希函知以便設法接濟也。弟衣物此間購買方便,望勿麻煩可也。敬祝冬祺!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信由上海探投,勿寫八字橋或其他地名,即可交到。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對許多人來説,他的名字也許有些陌生。但只要提到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不能不提到謝晉元。他就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指揮者,時任國民革命軍第88 師524 團中校副團長。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收藏到謝晉元團長的一封家書,收信人張萍舟,是謝晉元的連襟。家書共四頁,用的是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信箋,紙張呈淡黃色,仿佛在向我們輕聲訴説70 多年前的那一段歷史。

  1937 年8 月11 日深夜,第88 師師長孫元良命令謝晉元所在的524 團開赴上海。部隊到上海真茹站後,即跑步進入北站附近陣地。8月13 日上午,日軍發動進攻,524團立即還擊。激戰月余,日軍從週邊包抄上海,10 月26 日大場防線失守,524團奉命掩護大部隊撤退。

  家書寫于1937 年10 月18 日,淞滬會戰已進行了兩個多月,大場防線面臨失守,此時距10 月26 日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只有短短8 天。

  謝晉元在家書中説,當時“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頁信紙左側,有一行小字,是謝晉元寫完此信的補筆,他叮囑回信郵寄“勿寫八字橋或其他地名”。八字橋在虹口,曾是1932 年一二八和1937 年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的激戰之地,雙方傷亡極其慘重。後來日本人拍的戰爭紀錄片《上海》,片頭就是此地遭受戰火劫後余生的一棵銀杏樹。謝晉元寫這封家書的時候,敵援軍已陸續進入淞滬戰場,第88師奉命轉攻為守,謝晉元率部撤離了八字橋。

  謝晉元是極有操守的軍人,從家書中可見一斑。“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0月26 日,謝晉元奉命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部隊後撤。謝部孤軍浴血奮戰了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給敵人以重創。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國旗高高飄揚。孤軍的事跡為人傳頌,被稱為“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四百餘人)。後接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方于31 日退入公共租界。

  戰事緊張,謝晉元在信中惦念著妻兒的安危,叮囑他們不要輕易離開家鄉。謝晉元與妻子淩維誠是在一次婚禮上結識的,當時兩人分別是伴郎和伴娘。儘管淩母對在戰爭年代嫁給軍人表示擔憂,淩維誠還是不顧反對,1929年在武漢與謝晉元結婚。婚後兩人聚少離多,大

  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節過後,謝晉元預料日軍侵華戰爭必然爆發,親自將寓居上海的妻兒送回廣東原籍,臨別時對懷孕的妻子説:“等到抗戰勝利那一天,我親自把你們接回上海。”誰知這一次分別竟成永訣。

  部隊退入租界後,謝晉元多次拒絕了日軍的威脅利誘。1941年4月,他被日偽收買的叛兵刺殺,時年36 歲。死後國民政府追贈謝晉元為陸軍少將,上海十萬民眾前往瞻仰遺容。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胡大勇)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