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論壇開幕 李克強演講  >   要聞  >   正文

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演講(全文)

2014年04月10日 13:1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方願與域內外相關方抓緊磋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備事宜,爭取早日正式成立。産業互接互補是融合發展的主要內容。各國應利用相互毗鄰的地緣優勢,推動上、中、下游全産業鏈深度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産業網路和經濟體系。

  亞洲經濟的命運取決於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各國要順應全球新技術革命大趨勢,加強相互交流,借鑒彼此經驗,促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養,推動以綠色能源環保、網際網路等為重要內容的“新經濟”發展,佔領未來發展制高點,提升産業和經濟競爭力。

  這不僅有助於增強本區域持久發展的內生動力,也將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新的機遇。

  第三,維護和平發展的大環境,打造亞洲責任共同體。地區動蕩是禍,周邊穩定是福。亞洲的進步得益於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和平穩定是亞洲發展的基礎保障。

  60年前,中國、印度和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這充滿了東方智慧,也是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們要把和平共處的理念世代傳承下去。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可成友鄰。實現亞洲的和平與穩定,需要地區國家凝聚共識,積極作為,共同擔當起應盡的責任。各國應推動安全對話與磋商,加強災害管理、海上搜救、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積極探討建立亞洲區域安全合作框架。

  這裡我要強調,中國將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同時我們維護本國領土主權的意志也是堅定不移的,願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主張也是明確的。對加強海上合作的積極行動,我們都會傾力支援;對破壞南海和平穩定的挑釁行為,我們會果斷回應。

  中國人歷來講求“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我們重情義,不會虧待朋友;我們講原則,堅定維護根本立場。

  南海和平穩定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中方願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框架下,穩妥推進“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進程,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中國珍愛和平、渴望發展,願與地區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和平、繁榮和開放的亞洲。

  女士們、先生們!

  亞洲的發展關乎世界前景,中國的發展與亞洲息息相關。

  把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是中國當前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長期政策取向。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個上下幅度,無論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不出現較大波動,都屬於在合理區間。

  根據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當前,城鎮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平穩增長,物價總水準保持穩定,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回升,結構調整出現一些積極變化,中國經濟開局平穩,總體良好。

  但也要看到,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難不可低估。這些問題,既是錯綜複雜國際大環境影響的結果,也是國內經濟深層次矛盾凸顯和增長速度換擋期的客觀反映。

  凡事預則立。面對當前複雜形勢,我們既要冷靜觀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綢繆、主動作為。宏觀調控要把握總量平衡,更要著眼結構優化,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控調控的政策力度,適時採取針對性強的差異化措施。

  去年我們在實踐中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累了新的調控經驗。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已經確定的方針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韌性。我們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作。

  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是有條件的。中國經濟體量大,外匯儲備多,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迴旋餘地很大,市場空間廣闊。尤其是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較大;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占全國60%以上,每人平均GDP則剛剛達到5000多美元,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帶來的增長潛力巨大。已經出臺和還將陸續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將對穩增長持續發揮作用。

  基礎實才會行得穩,動力足方能走得遠。中國經濟穩增長是有基礎的,今後一個時期不但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良好條件,而且具備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本屆年會主題是尋找新的動力,我們將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