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6  >   全國重點網路媒體閩東茶鄉行  >   滾動播報  >   正文

全國網路媒體走進蕉城“天山茶舍” 體驗傳統制茶工藝

2016年03月22日 13:53: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國網路媒體走進蕉城“天山茶舍” 體驗傳統制茶工藝

圖為傳統制茶工藝環節——炒茶。

  東南網3月21日訊(本網記者 葉伏國) 從剛剛採摘的嫩葉到杯茶需要很多環節,而大部分人接觸到的只是最後的環節,也就是品茶。3月21日上午,全國網路媒體閩東鄉行大型採訪團一行走進位於千年古鎮霍童的“天山茶舍”體驗天山綠茶的傳統制茶工藝。

  走進天山茶舍,媒體記者就聞到一股淡淡的茶香。據天山茶捨得老闆介紹,“天山茶舍”不同於茶樓、茶莊的富麗堂皇,裝飾風格以古樸、簡潔、大方為主,只對古民居進行了還原和簡單的修繕,目前擁有4個可供客人飲茶的開放式廂房。他告訴記者們,他開設茶樓的初衷就是希望遊客們在遊明清古街勞累時能夠進來歇歇腳,泡上一壺清茶,在古民居裏品味、感受一下鄉間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茶舍裏,師傅們正在將採摘的鮮葉用雙手進行反覆揉捻,而在一旁古民居的廚房內,正在“炒茶”的阿姨引起了媒體記者們濃厚的興趣。炒茶又叫炒青,據介紹,之所以要炒茶是因為這樣才能原汁原味得保存住茶葉中的香味。而人工炒制又有別於機器炒茶,通過人工炒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在茶舍另一旁,師傅將炒制好的茶葉放進一個特製的工具中,底部放入炭火進行烘乾。既而,一杯好的茶葉就泡製而成了。

  “茶葉採摘後,要經過這麼多道工序,才能將一杯好的茶葉泡製而成,喝茶容易制茶難。”一位媒體記者通過全程體驗,發出如此的感嘆。

  天山綠茶是福建省的歷史名茶,而蕉城區就是天山綠茶的原産地,産茶歷史悠久,是全國重點産茶縣。現全區茶園面積13.3萬畝,茶葉産量11728噸,茶葉商品總值13.16億元。2009年“天山綠茶”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3年12月“天山綠茶”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5年茶農每人平均收入5700元,實現了茶業增效、農民增收。茶葉經濟效益凸現,茶葉已成為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劉承思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劉承思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