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青春電影的大陸“成功經”

2015年11月27日 10:1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電影《我的少女時代》19日在大陸上映後成為院線黑馬,票房已近2億元。在收穫票房的同時,這部臺灣青春電影也賺足了口碑,為大陸觀眾帶來寶島的青春暖意。

  《我的少女時代》將鏡頭對準一個平凡的女孩林真心,這個造型土氣、頭髮雜亂的“眼鏡妹”,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尋找愛情、發現自己。

  “電影很真實,四輪溜冰車、劉德華的音樂、畢業紀念冊……這些細節會讓我想到自己的青春故事。”25歲的于樂來自河南,《我的少女時代》喚起了她中學時代的自身體驗,讓記憶匣子得以打開。

  “很多年了,我都很買臺灣青春電影的賬……好像內心在對某種東西不死心地期待著。”于樂説。

  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曾説“臺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從《藍色大門》到《艋舺》,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臺灣青春電影在佔據臺灣電影市場半壁江山的同時,也時常為大陸觀眾帶來驚喜。

  如今,大陸青春電影正逐漸擴張為一個大類型片。而風格獨具的臺灣青春電影往往能引起大陸觀眾的“共鳴”,小而淺的主題,讓觀眾找得到自己的影子。

  “我叫張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2002年,臺灣青春電影《藍色大門》裏的這句臺詞留在了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何天平的記憶中。

  何天平就讀于電視電影專業,是多本雜誌的影視專欄作家。回憶起自己與臺灣青春電影的“親密史”,他認為臺灣青春電影雖簡單無奇,卻能貼近觀眾的心靈。

  歷史悠久,更加注重情緒流動的小格局。“畫面清新自然,人物服裝簡單明亮,加上具有臺灣風情的場景,給人很好的視覺感受。”何天平説。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則認為,臺灣青春電影更符合觀眾對於“青春”二字的理解和期待,“有更強的青春氣息”。

  “大陸的青春電影多以成年人的視角展開。”《致青春》和《後會無期》雖收穫了不錯的口碑,但仍是以成人視角展開,“所謂的‘青春’僅僅是成人世界的一種參照。”尹鴻説,“臺灣的青春電影是以青年人的視角直面青春期遇到的問題——愛情、成長、挫折、創傷,兩種視角差別很大,觀眾的感受自然也不同。”

  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臺灣青春電影的人文意向及自然符號也成為走紅大陸電影市場的重要因素。美食、環境及人文風情,對大陸年輕人也是一種吸引力。

  周經緯是首都師範大學的學生,臺灣青春電影是他建構對臺灣印象的重要途徑。《海角七號》裏南部恒春鎮淳樸清新的鄉村、《星空》裏中部山脈奇幻的夜景、《不能説的秘密》裏淡江中學別具風情的校園環境……這些元素形成了一種臺灣的氛圍,使周經緯對臺灣的認知越發清晰。

  “做不完的數學題,操場上揮灑汗水的男生,放學路上購買的音樂卡帶,我們和臺灣年輕人的記憶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周經緯説。(記者胡林果 尚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