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2012年臺灣電影盤點:票房慘澹 臺灣電影怎麼辦

2013年01月27日 09:2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2012末到2013年初,關於臺灣電影發展的討論幾乎就沒有停過:先是“金馬獎”臺灣得獎成績不佳引起了“綠委”的“憤怒”,再是兩岸合拍片《花漾》票房慘澹引發質疑。等到2012年臺灣電影票房數據出爐,所有人都不得不直面臺制電影進入“疲軟期”這一現實。

  現狀:臺製片高潮之後疲態盡顯?

  2003年曾有評論家發出 “臺灣電影已死”的慨嘆。然而2008年《海角七號》創下5.3億(新台幣,下同)的票房,帶來了臺灣電影“復蘇”的訊息。到了2010年,以“導演界新人”自稱的鈕承澤一部富有在地特色的《艋艵》以2.58億的票房成為臺灣産電影“票房王”。帶著這樣的勢頭,臺片到2011年達到了“井噴”的狀態。2011年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包括上、下兩部)、《雞排英雄》共4部電影票房破億,前三部甚至超越了《哈利波特》。總票房金額達約15億元,市場佔有率達17.5%,是2010年的2.4倍。

  但盤點2012年,現實卻潑了大家一盆冷水:不久前去年臺灣電影票房數據出爐,躋身前十的臺片只有一部《陣頭》。再加上“金馬獎”頒獎結果臺片失利,也難怪有些臺灣觀眾會失望到“跳腳”。

  原因:地方型題材局限與人才斷層

  在前不久的兩岸三地電影導演論壇上,著名臺灣導演侯孝賢毫不諱言這兩年之間的落差,他説,去年臺灣電影處於“疲軟”狀態。

  “疲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於大部分臺片存在的“地方性”題材局限。臺灣地理因素決定了這種“地方性”的狹窄——— 甚至集中在一條街上。這樣的內容連引發全臺共鳴都有難度,更不用説與大製作的好萊塢大片抗衡。

  除了對題材的擔憂外,這次論壇還特地提到了臺灣電影人才斷層現象。演員方面,新人演員辨識度不高,人氣演員紛紛赴大陸尋求更廣闊市場。而技術人員、編導人員,甚至服裝道具和群眾演員的人手都配製不足。

  那導演之間的“接班”呢?侯孝賢認為,一名導演往往越老越想追求自我,希望在年輕人身上。但我們從《雞排英雄》導演葉天倫那裏了解到,不少臺灣年輕一代導演以創作型為主,不熟悉資金運作和行政流程的大有人在。作品要“做大”,似乎只能“隨緣”。

  未來:建設“大製片廠”還是積極“北上”?

  關於臺灣電影未來方向,不外乎“固守陣地”與“積極北上”兩種,此次研討會有導演提出了將臺灣建設為華語電影 “大製片廠”的想法。業內人士指出,臺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保存完整的人文建築都能成為拍攝的資源。而且臺灣幅員較小,交通便利,能夠降低電影製作的成本。若大陸導演能到臺灣拍戲取景,一方面能行銷臺灣,另一方面借此帶動産業鏈與人才培養。

  但臺灣目前的人力物力資源是否能夠滿足建立影視基地的需要,卻成為很多大陸導演的疑慮。兩岸不同的政策環境,也為“大製片廠”的設想設下障礙。例如此前傳出張藝謀團隊受邀赴臺考察,籌劃山水實景演出系列之“印象日月潭”,最後卻因擔心會影響日月潭生態環境,遭到當地民意代表和民間團體的反彈,最終作罷。

  目前來看,臺灣各大導演“北上”尋求合拍片機會依舊是主流。但隨著近兩年合拍作品日益增多,問題也逐漸浮現。其中最大的疑慮,莫過於 “要大陸市場還是要臺灣市場”。有些合拍片如《大笑江湖》,因為趙本山師徒的效應而在大陸紅極一時,臺灣票房卻很慘澹。而像《痞子英雄首部曲之全面開戰》,在臺灣破億新台幣,大陸觀眾反應卻是勉強。實際上,臺灣電影人都明白,華人電影最主要市場在大陸。比起好萊塢,在大陸,臺灣電影人應該更容易找到迴旋的空間。(東南網-海峽導報 記者 林靜嫻)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