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峰迴路轉,揭秘兩岸領導人會面定局的背後

2015年11月06日 09:1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這週六,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面。回看兩岸關係之路,邁出這一步,其實不容易,可説是峰迴路轉。

  適時的呼籲:遭遇李、扁“臺獨”攪局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臺海兩岸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對峙。自此,劍拔弩張的氛圍之下,毛澤東與蔣介石就再未見過面。

  資料圖:1945年,毛澤東與蔣介石在重慶。(《西寧晚報》圖)

  1979年的第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兩岸關係揭開新頁。

  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

  1993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舉行第一次“汪辜會談”,成為1949年以來兩岸授權高層人士首次會談。

  兩岸關係可謂一番新氣象。在此背景下,1995年,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這篇指標性的講話直接點明:我們歡迎臺灣當局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臺灣方面邀請,前往臺灣。可以共商國是,也可以先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就是相互走走看,也是有益的。

  講話以生動的語氣説道:“中國人的事我們自己辦,不需要借助任何國際場合。海峽咫尺殷殷相望,總要有來有往,不能‘老死不相往來’。”

  李登輝與陳水扁(臺灣《中國時報》拼圖)

  然而,同一時期“臺獨”分裂勢力在海峽對岸卻突然開始膨脹。1999年,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致使兩岸兩會商談被迫中斷。

  2000年以後,奉行“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上臺,陳水扁當局推動“漸進式臺獨”、“去中國化”,不斷挑釁大陸的政治底線,兩岸關係跌入冰點。如此一來,兩岸領導人會面在當時便沒有了良好的氛圍和共同的政治基礎,再度擱置。

  穩步的蓄勢:近7年兩岸互動打基礎

  潮落潮起。2008年,臺灣島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兩岸雙方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當年6月,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恢復了制度化商談。迄今,兩岸兩會已舉行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涉及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問題。

  大陸對臺灣同胞免簽注政策7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新社發 劉可耕 攝

  2008年12月,海、空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同步實施,兩岸“三通”基本得以實現。由此,兩岸各領域往來不斷密切,人員往來規模7年來翻了一番。

  2014年2月,國臺辦與臺灣方面陸委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了大陸與臺灣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的聯繫溝通機制,成為一大突破。

  兩岸經濟合作擴大深化,簽署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朝正常化、自由化及經濟融合方向發展。7年來,兩岸貿易額增加近700億美元。

  近7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積極成果,獲得一些突破,兩岸雙方不斷累積互信,為兩岸領導人會面打下一定基礎,創造良好氛圍,令外界對會面有所期待。

  臨門的一腳:“習馬會”如何水到渠成?

  11月4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宣佈,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這此會面是“水到渠成”、“時機成熟了”。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4日形容。

  10月14日,張志軍與夏立言在廣州會面。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5日透露,今年10月在金門“張夏會”時,張、夏雙方在閒聊時候提到“習馬會”。

  據透露,夏立言當時問到,今年在馬尼拉的APEC會議期間有沒有可能?張志軍説,這個不方便,國際場合,但第三地可以考慮,夏立言建議到新加坡,因為新加坡具有兩岸關係傳承的歷史涵意。然後雙方決定,回臺之後,向高層請示,最後慢慢達成共識。

  夏立言4日強調,部分兩岸議題進展遲緩,需要兩岸領導人以其高度為商談“注入活水”。根據其引述的臺灣最新民調,8成以上受訪台灣民眾支援兩岸領導人會面。

  馬英九5日表示,“習馬會”是建立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化的第一步,有助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並稱未來時機成熟時,不排除考慮邀請大陸領導人到臺灣訪問。

  未來兩岸領導人會面可否再續新篇,應可期待。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