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猜測大陸拒絕“APEC習馬會” 學者解析

2013年10月18日 11:2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一直期待在明年的北京APEC峰會上實現“習馬會”,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也將“促進兩岸領導人會晤”列入兩岸共同認知。不過,大陸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16日稱,“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這一表態被島內解讀為大陸或將拒絕馬英九明年參會、“APEC習馬會”可能落空,綠營更借機嘲笑馬英九當局被大陸“狠狠打臉”。不過,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馬英九當局之前確實很明顯想運作明年的“APEC習馬會”,國臺辦此次回應,只不過是雙方空中對話的第一個回合交手,只是開始,不是結束,未來雙方還有很多可以溝通協調的空間。

  國臺辦表態引發解讀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大陸國臺辦16日舉行例行記者會,針對臺灣輿論有關“可由馬英九參加將在北京召開的APEC峰會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的説法,范麗青表示,臺灣方面人士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應根據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處理;“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至於兩岸領導人會面需要什麼條件和氣氛?范麗青回應説,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我們多年來的主張,只要有利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持積極開放的態度”。

  香港中評社稱,范麗青的表態清楚地表明,大陸不會接受馬英九參加北京召開的2014年APEC峰會,如果臺灣方面想借此機會來實現“習馬會”,基本上沒有什麼可能。包括臺灣《旺報》等島內媒體也擔憂,這或許意味著大陸間接拒絕“APEC習馬會”。對此,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16日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必須顧及島內民意、注意對等尊嚴原則,以及不損害“國家”利益,這些條件都成熟了才有可能,“現在談這些還是太早了點”。

  《旺報》17日分析稱,馬一旦出席在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會見的不會只有習近平,美國總統奧巴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等其他19個經濟體領袖都是會晤對象。這種由“習馬會”産生的外溢效果,等於是讓馬英九有機會在APEC與其他國家領袖平起平坐,名副其實的是一位“國家領導人”。這會在兩岸關係中加入國際因素。避免國際化似乎是大陸的一項策略,按此思維若要實現“習馬會”,或許得另辟場域。臺灣《財訊》雙週刊則稱,在習近平的規劃中,任內相當程度地解決臺灣問題是既定目標,因此“不可能只和馬政府打交道”,國民黨的可能接班人、甚至民進黨的實力派,都會是接觸對象;既然2016年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有執政可能,“習近平要和誰會,不需要這麼早決定”。對大陸來説,與臺灣領導人會晤是只能用一次的王牌,必須謹慎考慮,“不一定押在馬英九身上”。

  民進黨批馬“癡心妄想”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16日稱,馬英九癡心妄想希望以“臺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在明年APEC上平起平坐與習近平會面,國臺辦擺明瞭是告訴馬英九“不要癡人説夢”。大陸“接二連三、毫不客氣”對馬當局“打臉”,顯示大陸從未放棄“一中架構”,對待臺灣向來都以國內事務看待,一切比照港澳辦理,絕沒有可能把臺灣“視為另一個國家”;馬妄想在國際場合與習近平見面,不惜在“國慶”演説宣告兩岸不是國際關係,但大陸“絲毫不買賬”,馬當局的説法是自吹自擂、一廂情願。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17日稱,馬當局竭力推動“APEC習馬會”,主要是在內政上一事無成,為轉移民眾注意力的炒作策略。馬應專心政務,不要一心以為西邊有“鴻鵠將至”,能讓他的低民調逆風高飛。

  不過,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17日表示,“習馬會”不能僅從兩個人要不要見面的角度去看,而應從對臺灣人民有什麼好處、對民主深化、對經濟穩定有什麼好處來看。如果從這些角度去看,只要對人民好,也不一定要在國際場合,即便其他場合“委屈一點也沒關係”;如果對人民不好,什麼場合也沒有用。

  大陸留有空間?

  香港《成報》17日評論稱,兩岸領導人會面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這是正確的觀念和適宜的做法,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不論大陸、臺灣、香港、 澳門,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來舉辦兩岸領導人會面,不必借助國際會議作平臺。再説時機,只要兩岸領導人都方便,一年365天哪天都可以。這樣才能體現,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自己能解決。

  臺灣大學張亞中教授説,APEC未必就是一種“國際場合”,因為APEC就是在“一中”立場下建構完成,臺北與北京都是以經濟體的方式參與APEC活動,過去大陸領導人在APEC峰會與臺灣經濟領袖見面,也都是以中共總書記身份,而不是以國家元首身份,可見APEC本身就有一種排斥國際政治運作的機能,因此,這個場合不會出現所謂“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問題。

  張亞中認為,這次范麗青的説法其實還是有可以轉圜的空間,她並沒有説“不在APEC見面”,這種文字運用的巧妙存乎一心,如何突破困難、創造機會,就看未來兩岸的誠意。只要兩岸都存有善意,了解彼此的困難,其實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可以讓雙方各退一步,創造出見面的空間與管道,這對兩岸都絕對是利大於弊的發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耿桂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