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抗日先賢不應忘卻 專家:臺灣光復歷史不容扭曲

2015年10月27日 09:0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抗戰的勝利和臺灣光復,是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共同浴血奮戰的結果,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洗刷了中國甲午戰敗和割臺的恥辱。”10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在廣州舉行的臺灣光復70週年學術研討會上致辭時説。

  紀念臺灣光復是對“臺獨”的鄭重警告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佈臺灣重回中國版圖。臺灣光復70週年紀念日當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山大學聯合主辦的臺灣光復7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來自大陸、臺灣、香港及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30余位專家學者及新聞出版界人士參會。

  在今天的臺灣島內,有關抗日、光復、殖民的史觀在“臺獨”和媚日言論雙重誤導下,出現了扭曲和模糊之勢。長期以來,部分綠營人士通過美化日本殖民和抹殺臺灣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史實,來削弱和否定臺灣光復的意義,進而為“臺獨”尋找説辭。當此之時,兩岸一起還原歷史真相、陳述歷史意義,顯得尤為必要。

  王偉光説,50年的殖民統治是日本對臺灣人民進行奴役和掠奪的50年,但臺灣人民從未屈服,寧願人人戰死,也不願拱手讓臺。中國抗戰的勝利和臺灣光復,是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共同浴血奮戰的結果,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洗刷了中國甲午戰敗和割臺的恥辱。臺盟中央副主席陳蔚文在會上表示,今天紀念臺灣光復,是對70年前臺灣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史實的重申與肯定,也是對企圖否認臺灣自古屬於中國的“臺獨”分子的鄭重警告。

  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指出,臺灣本來是中國的土地,被日本竊取後重新回到中國,謂之光復。這個光復不是和平得來,是靠億萬中國人流血流汗奮鬥得來,是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否定。他還表示,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這是從臺灣歷史演變中得出的基本結論。所謂“兩國論”“一邊一國論”都是“臺獨”謬論,與歷史、與中國人民感情和中國國家利益相違背。無論在歷史上或法理上,臺灣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臺灣先烈抗日史實不容抹殺

  與會專家表示,日本殖民臺灣50年,臺灣人民反抗50年。對歷史的研究決不能背離史實,臺灣先烈的抗日史實不容抹殺。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小衝表示,臺灣民眾早在“九一八事變”近40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長達20年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武裝鬥爭,其抗爭之英勇、犧牲之慘烈,可歌可泣。“從1895年到1915年,臺灣爆發了大小12次反殖民武裝暴動。其中西來庵起義參加民眾數萬人,被判死刑的抗日者更是多達866人。”他説,這充分展現了日本殖民者的殘暴本質,同時也揭示了臺灣民眾抗日鬥爭的堅強決心。

  陳小衝指出,在武裝鬥爭失敗後,從1915年到1936年,臺灣民眾開展了持續的政治鬥爭和文化啟蒙運動。反抗殖民同化政策、維護臺灣中華文化根基,成為核心內容。就連日本殖民警察也不得不承認,臺灣反抗民眾“民族意識很強烈”“中國將雄飛於世界,必定能夠收復臺灣”。

  臺灣學者賴澤涵表示,日據時期,臺灣民眾普遍對日本人感到厭惡。即使1937年後日本開始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臺灣民眾講日語、改日本名字,但改名的臺灣人也不到總人口的2%。“可以看出,當時絕大部分臺灣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臺灣民意的主流。”賴澤涵説,日本皇民化運動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在臺灣民眾中徵兵,將其送上前線,為“南進”侵略政策充當炮灰。

  “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的20年,縱容指使‘臺獨’勢力興風作浪,千方百計引導臺灣青年‘去中國化’,同時令‘親日’情結瀰漫到整個社會。”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説,日本侵臺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苦難,我們應從中吸取歷史教訓,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死灰複燃。但日本右翼勢力沒能勇敢地承認歷史錯誤,還想重溫“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這值得兩岸同胞高度警惕。

  認清日本殖民臺灣的本質

  針對當前臺灣島內少數人主張的所謂“日本是臺灣現代化功臣”“日據時期開啟臺灣現代化進程”的錯誤觀點,海內外專家學者用歷史事實給予了有力駁斥。

  “我從小接受的就是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當局鼓吹、灌輸給我們的,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日本人’‘臺灣人是三等人’‘要為天皇犧牲生命’這樣的觀念。這不是殖民化,又是什麼?”年屆80的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許介鱗説。

  許介鱗説,“有人説日本殖民期間臺灣稻米産量大幅上漲,但當時臺灣産米的50%被強徵充作日本軍糧。産米的寶島吃不到大米,我小時候吃的主食就是番薯幹。這到底是現代化還是剝削,不是很清楚嗎?”

  “日本在臺灣的確進行了一些經濟建設活動,但這些‘成果’和‘成就’只是表像,背後隱藏的是日本企圖將臺灣變成掠奪資源的寶庫這一真實目的。”陳小衝舉例説,有人説沒有阿里山小火車就沒有現在的旅遊業,但日本殖民者當初開建鐵路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掠奪阿里山中寶貴的林木資源,運回日本建設神社、投入戰爭。

  遼寧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所副研究員孟月明説,在軍事佔領條件下,日本對中國臺灣和東北地區都實行了大規模的移民侵略活動。在臺灣全島370.7萬甲(一甲約為0.97公頃)土地中,被日本台灣總督府強行霸佔的就有264.3萬甲,被日本財閥和日本移民強行低價收買的多達18.1萬甲,兩者合計佔了臺灣土地總面積的68.5%。日本的掠奪罪行,罄竹難書。(王 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