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浙江蒼南滿溢臺味:嫁接臺灣經驗得“豐收”經濟花

2015年10月01日 08:1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浙江溫州蒼南位於東海之濱,是浙江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而在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優勢上,蒼南借力得力,正抓住和臺灣的淵源,發揮自身優勢,借鑒臺灣經驗,猶如乍醒的小獅,伸伸拳腳,走出一條蒼南自身的發展道路。

  “蒼南與臺灣最近的地方只有120海裏,縣裏70萬人講與臺灣相近的閩南話。”在溫州市政協副主席、蒼南縣委書記黃壽龍看來,蒼南與臺灣地理相近、語言相通、習俗相同,同宗同源,滿溢臺灣風情的蒼南發展模式,未來還要堅持走下去。

  蒼南新時期機遇:地理優勢外加産業轉移

  9月的蒼南霞關港,海風陣陣,殊不知這裡距離臺灣基隆港僅120海裏,歷來有臺灣漁民在此靠岸補給或避風等,因此兩地民間交往頻繁,蒼南與臺灣儘管隔海相望,然掩蓋不了當地人對臺灣的熟悉感。

  日前,“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活動在蒼南舉行,該活動由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共蒼南縣委宣傳部、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管委會辦公室等承辦。

  此間來自海峽兩岸的20多家媒體共覽蒼南,當臺灣記者走進位於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鎮的福德灣村時,他們感嘆,這裡太像臺灣的觀光村落九份了,更讓他們驚訝的是,這麼一個小小縣城,還聚集著諸多臺商。

  此次浙江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活動行程共五天,期間兩岸媒體走訪蒼南縣(海西)太陽人國際幼兒園、天信儀錶集團,日月潭農莊等地點,感受蒼南轉型發展的巨大變化。

  黃壽龍介紹,蒼南與臺灣關係密切,是浙江對臺經貿合作的主通道、橋頭堡,也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示範區。

  作為蒼南的主官,黃壽龍在蒼南將滿9個年頭了,説起蒼南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説到臺灣與蒼南,他言語裏又有幾分激動與自豪。

  “我們不僅有區位優勢、人文基礎、自然資源的支援和産業優勢,我們蒼南對臺經貿合作,有比別人更多的優勢。”黃壽龍面對海峽兩岸媒體,自信滿滿。

  他解釋道,蒼南處在國家海西戰略規劃範圍中,作為浙江的“南大門”,蒼南縣擁有閩南語人口有70多萬人,媽祖宮廟70多座,臺胞臺屬2萬多人,兩地商貿、文化、人員交流源遠流長,有著共同的生活習俗和相近的文化體系。

  因為地緣因素和先天優勢,蒼南成為諸多臺商來大陸的第一站,同時也是很多臺商投資的所青睞的寶地。2011年5月,蒼南縣被確立為浙江省首個對臺經貿合作平臺,設立了浙江(蒼南)經貿合作區,對臺交流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

  其實在對臺灣産業的關係上,黃壽龍有這樣的“三段”説法。

  他説,上世紀90年代初,臺商以珠三角、廣東東莞為基地,形成了東莞臺商集聚區;隨後以長三角、江蘇昆山為基地形成了臺商新一輪的集聚區;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推出,迎來第三波臺灣産業轉移,包括高新技術産業、現代農業、優質服務業等,形成了以海三角(浙閩臺)為平臺的産業集聚區。

  在黃壽龍看來,蒼南的“臺灣機遇”到了!

  誠然,近年來,蒼南的做法也正緊緊相隨機遇:以創建國家級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等多個國家級平臺為抓手,對接臺灣産業轉移,推動當地經濟轉型,打造對臺經貿合作的新樣本,從長三角“末梢”一舉走向海西區“前沿”陣地。

  “嫁接”臺灣經驗惠及蒼南發展

  如果從“性格”上來説,蒼南與臺灣可謂興趣相投、性情相宜,兩者有相近的緯度,相似的氣候。但如果説從優勢上,兩者可謂是互通有無:開通直航,讓溫州成為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城市之一,空中飛行時間僅53分鐘,兩地的合作空間寬廣,優化投資環境,對雙方都大有裨益。

  聰明的蒼南人也算了這樣一筆賬:蒼南與臺灣一衣帶水,與其引入外資,不如著眼于引入臺資,更加切合實際。而臺灣的先進技術、理念、和資金的輸出,對蒼南來説正是一個契機。

  於是,蒼南雖小,但目光不小:她把目光投向臺灣,展開了一系列對臺攻略,還借鑒了系列的臺灣經驗,如對臺直航的小額貿易,如集休閒、農業、生態于一身的農莊……

  黃壽龍説,目前蒼南“嫁接”臺灣經驗最成功的是農業、旅遊觀光的合作,已初具規模,“我們的農業種植方式一直保持著農耕時代的小農意識,而臺灣的現代精緻農業能夠激活當地種植業的活力,符合産業規劃和今後發展方向。”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講述的是一段跨越太平洋的浪漫戀情。女臺商呂如仙的日月潭農莊遇上蒼南,牽出的是一段海峽兩岸共同發展精緻農業的“良緣”。

  如今,這座精緻的生態農莊已成為蒼南對臺經貿合作的一個“樣本”。

  無盡的花海延伸,多種項目設施讓人眼花繚亂……記者走進日月潭農莊,感受到與傳統農業不同的氣氛,農莊引用了其休閒觀光的建設理念。

  蒼南借鑒的“臺灣經驗”中不乏文創融入農業。

  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就是一處縮影,該園自2014年9月開園至今,已吸引遊客20多萬人次。他的主人鐘政祥告訴記者,如今的情景,很大程度上是“臺灣經驗”帶來的延續和轉變。

  如果説現代化的建設為農業披上了“新衣”,那麼臺灣文化內涵的營造則為蒼南打造了“氣質”。

  如海西太陽人國際幼兒園帶來新鮮的教育管理理念。這座今年9月1日開館的全日制雙語幼兒園,引入臺灣教學專家現場指導,設有烘焙區、親子休息區等,初具國際化標準。合作雙方希望通過先進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的輸入,帶動蒼南幼兒教育的進步。

  如浙江蒼南首家兩岸合作、推行個性化健檢套餐的民營醫院——汝森-民惠健康體檢醫院也正式營業,邀請來臺灣的醫學專家,為市民提供體檢、防病、治病一站式服務。

  “臺灣經驗”為蒼南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蒼南看到産業的多樣化、創新性的發展模式,而引入“真金白銀”的資本,只是對臺合作的初步臺階。

  而黃壽龍的真正謀求是,臺灣與蒼南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

  “跟臺灣的合作、思維不能局限于真金白銀,不能僅局限于引進多少工業企業,引入多少臺資。”黃壽龍説,我們不能只算資金的賬,還要算理念、技術的賬。在抓好臺灣優質項目引進的同時,還要重視技術合作、理念合作。

  此外,他還稱:“對臺合作的領域不能局限于一個工業企業,必須一産、二産、三産齊上;對臺合作的區域不能局限于資金合作,還包括理念合作、技術入股、管理經驗合作、規劃合作、思想交流合作等。”

  黃壽龍期待,通過對臺合作帶動民生社會事業的整體發展,為蒼南百姓帶來更多福祉,是蒼南的目標。

  正如點滴之流匯成江海,當臺灣經驗成功“嫁接”蒼南,收效也在亦步亦趨中體現。

  黃壽龍介紹,近三年來,蒼南共引進臺資項目28個,項目總投資達33.48億元,包括醫療衛生、幼兒教育、養老護老等,都為當地人帶來了提升發展、改善生活的“先行”效益。

  栽下政策好梧桐引得臺商金鳳凰

  無論是日月潭農莊、汝森-民惠健康體檢醫院,還是蒼南(海西)太陽人國際幼兒園,臺商金鳳凰棲息蒼南,還與蒼南栽下好政策的梧桐樹有莫大的關係。

  黃壽龍表示,為幫助臺商順利落地,蒼南先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涉及重大項目用地指標保障、推動優秀人才投資等。此外,蒼南縣“臺商小鎮”還成功入圍浙江省公佈的第一批特色小鎮試點。“未來,這座小鎮將成為蒼南深化對臺合作交流的新亮點。”

  面對海峽兩岸媒體,浙江省溫州臺商會會長許燦欣為蒼南臺商小鎮的招商引資“搖旗吶喊”,為蒼南的好政策現身説法。

  已到訪蒼南不下百次的許燦欣回憶,“三年前,我來蒼南考察項目時,一個地塊還有很多拆遷戶,我跟縣長説,‘我想來投資,能不能如期掛牌?’縣長説,‘給我半年時間。’果然,半年時間過去,地已經平整好了。這就是服務型政府的效率,這就是吸引臺商的地方。”

  “總之,我是能放寬的一律放寬、能支援的一律支援、能獎勵的一律獎勵、能提供的一律提供。”黃壽龍一句話闡明瞭蒼南政府對臺商的“偏心”。

  他表示,在支援臺商來蒼投資優惠政策方面,是根據蒼南實際情況共出臺包括降低服務費用收取標準,加大財政金融支援力度等,如優先保障土地供給方面,對臺資重大工業和商貿投資項目優先安排土地指標等。

  聽到黃壽龍的種種承諾,許燦欣表示,在這麼好的大環境下,臺商可以來帶著臺資、臺灣理念,來蒼南發展。“多年來,我帶了很多臺灣人來蒼南考察,落腳的臺商也在不斷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臺灣人就應該把握機會。”(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