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港臺雜談】別再惦記茶葉蛋 看大陸趕超臺灣什麼?

2015年09月28日 09:1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曾經頂著“亞洲四小龍”光環的臺灣地區在眾多領域都有著不錯的成績,近些年大陸在經濟、科技等領域飛速發展,有些已趕超臺灣,已不是“吃茶葉蛋即富人”的刻板形象,引起島內關注。

  經濟:“人民幣當台幣花”時代來臨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稱,亞洲四小龍時代已經遠去,東南亞五小虎也已經過去,大陸經濟突飛猛進,東亞早已龍鳳成群。臺灣既有優勢已經流失,新的優勢卻尚待建立。

  文章表示,大陸各省份陸續發表的地方經濟數據,透露不少進步訊息。廣東統計局初步核算,2014年GDP成長7.8%至6.78兆元人民幣,首次突破1兆美元大關,已經十分接近全球第14大經濟體韓國。加上之前已經突破大關的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遼寧等,大陸沿海地區有多個省份達到成龍成鳳的水準。

  10年來廣東的GDP成長3倍,而福建挾著自貿區優勢,喊出2018年GDP規模要趕超臺灣。一些臺灣輿論認為這是GDP總量,重點應該看每人平均。就2013年數據看,天津市每人平均GDP為16085美元,上海、北京都在15000美元上下,而臺灣2014年每人平均GDP是22583美元。如果大陸一些經濟活躍的省份保持中高速成長,每人平均指標差距預計會逐步縮小。

資料圖。臺灣聯合報係

  資料圖。臺灣聯合報係

  民眾薪資的變化也體現出兩地不同的經濟狀況。

  臺灣TVBS新聞報道,2013年北京和上海上班族月平均薪水,首度突破5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5萬元左右,幾乎已經超越臺灣一般“藍領”階級的薪資水準,反觀臺灣薪資近15年呈現停滯狀態,可預見大陸職工薪資將在不久之後超越臺灣。

  此外,物價上揚也側面反映出經濟情況。臺灣《旺報》刊登署名文章説,物價往往是判斷“先進”或“落後”的指標。“人民幣當台幣花”的時代來臨,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警訊,示警兩岸經濟實力消長,臺灣已被迎頭趕上。

  娛樂:臺灣娛樂産業風光不勝當年

  早年臺灣地區娛樂産業風靡亞洲,不論是紅極一時的瓊瑤劇,還是後起之秀的偶像劇,都曾在大陸以及亞洲各地掀起旋風,臺灣歌手周傑倫、張惠妹、蔡依林等至今在華人音樂界仍佔有顯著地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陸近年來娛樂産業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綜藝節目和影視劇反攻臺灣娛樂圈。

  近日,臺灣第50屆金鐘獎公佈入圍名單,“綜藝節目獎” 原本該有5個入圍者,結果今年評審主委藍祖蔚上臺後只念了3個節目,2個從缺,成為金鐘史上從缺最多的一次。不僅如此,評審甚至認為這項目本該全部空白,並批評臺灣綜藝四大罪狀“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

  但是大陸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等,卻火熱兩岸熒屏,口碑與收視熱度並行。

《中國好聲音》在臺灣也獲得超高人氣。圖為第四季中國好聲音啟動現場。

  《中國好聲音》在臺灣也獲得超高人氣。圖為第四季中國好聲音啟動現場。

  臺灣《旺報》刊文稱,大陸綜藝節目用短短3年,就吸收了全世界30年的經驗精華,從山寨到重金購買,再不斷研發新商業模式,臺灣流行綜藝曾獨霸一方,在現今的影視盛宴中卻已被邊緣化,甚至出現文化逆差,不重視人才的附加價值,還在以傳統製造業思維粗製濫造,只會惡性迴圈。

  不僅綜藝節目在臺熱播,大陸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也在臺灣獲得高人氣。今年大熱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就被臺灣中視、中天電視臺引進,從首播到終映,收視成績一直亮眼。而《步步驚心》、《甄嬛傳》、《蘭陵王》等劇也在播出當時獲得不錯反響,並在之後不斷被重播,足見其影響力。

  電子商務:想要“買買買” 大陸更方便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近年,大陸電子商務引爆購物狂潮,淘寶營業額不斷創新高,這其中也有臺灣民眾出的一份力。去年“雙十一”淘寶交易額突破571億元人民幣,在全球217個有訂單成交的國家和地區中,臺灣地區成交額排在境外第四。

  臺灣本土也有不少知名的購物網站,但是為啥臺灣同胞還會熱情投入“雙十一”購物大戰?

  針對兩岸購物網站的差異,有媒體報道稱,臺灣買家熱衷於淘寶,説到底還是臺灣的網購環境相較大陸來説略顯遜色。臺灣本土最主要的購物網站想要從價格、物流時間、購物體驗等方面抗衡,可以説是雞蛋碰石頭。

  臺灣地區曾是網路時代的先行者,IT行業一直是臺灣的優勢。阿里巴巴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傅紀清指出,臺灣廠商的製造能力很強,論産業鏈、生産製造深化與分工的程度與完整度,大陸廠商暫時落後臺灣廠商。但説到電子商務的觀念,臺灣廠商落後大陸3到5年。

資料圖:支付寶二維碼。<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資料圖:支付寶二維碼。中新社發 張斌 攝

  此外,在移動支付領域大陸也比臺灣搶先佈局。《北美智權報》刊文稱,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在大陸幾乎已經完美替代傳統銀行卡及網路銀行業務,支付寶是結合“個人資産管理+網購清單管理+理財服務”為一體的移動電子貨幣包,根據支付寶去年底剛公佈“十年對帳單”,大陸各省份使用移動支付的佔比已經達到54%,意味著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主流。

  2013年的“雙十一節”當天,支付寶創下世界紀錄,一天內完成4518萬筆移動支付,將原本的電腦消費行為帶入手機中,並成功將“支付寶錢包”作為獨立品牌經營。不僅如此,支付寶錢包還把移動支付的觸角,從電商領域延伸到了線下的醫院、超商、交通、餐飲各等大範疇。

  大陸的移動支付應用已在2014年爆發,臺灣直到2015年才邁入“移動支付元年”。臺灣在今年1月通過“第三支付法”,但是想要用手機移動支付可沒這麼簡單,首先要有一支NFC功能的手機,還要跟電信商換一張專屬SIM卡,再去向銀行申辦一張手機信用卡,這些步驟都完成了,才能晉陞手機移動支付一族。看到這裡,還有意願使用移動支付的人剩下多少呢?

  青年競爭力:臺灣青年安於現狀 喪失競爭力?

  近年來不少大陸交換學生赴臺就讀,引發關於“大陸青年競爭力強”的討論。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截至2012年底的數據顯示,臺灣社會有多達47.2萬人的“尼特族”(NEET,全稱: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失業又失學的“雙失青年”),其中在15至29歲的人口中多達十分之一“雙失”,他們當中大多喪失人生目標,終日沉迷網路,這批“閒置人力”引發社會憂慮,專家擔心損害臺灣競爭力。

資料圖。聯合報

  資料圖。聯合報

  臺灣TVBS新聞報道稱,臺灣20到40歲的青年不想創業比例超過51%,而最大困擾就是資金來源,以及沒有好構想支撐創業,但專家剖析,這現況恐怕也隱藏臺灣青年安於現狀,對職業生涯未來的不確定性,造成少了冒險犯難的精神。

  就連臺灣的年輕人自己也承認競爭力方面的問題。臺灣TVBS民調顯示,有56%的臺灣青年認為大陸青年競爭力比較高。

  島內有不少人擔憂,當安逸的想法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思想後,長期下來,臺灣島內將無法在世界上競爭。(王詩堯)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