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三通”5年 鴻雁不輾轉、經貿新階段

2013年12月19日 08:0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三通”5年鴻雁不輾轉、經貿新階段

  12月15日,是海峽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5週年紀念日。5年來,方便快捷的海空直航,讓兩岸形成“一日生活圈”。而直接通郵,又使得兩岸鴻雁從此不再輾轉。與此同時,因為雙向投資的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使得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更上一層樓。兩岸“三通”的真正實現與積極進展,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一日生活圈 方便又快捷

  今年10月9日上午11時30分,位處臺灣新北市八里區的臺北港,迎來了從福建平潭縣乘坐“海峽號”高速客輪首航來臺的331位旅客。這也是臺北港首度啟動“客運”服務機制。當日下午,“海峽號”從臺北港首航前往平潭。“海峽號”往來平潭、臺北港,翻開兩岸海運直航新頁。

  平潭、臺北港航線開通後,閩臺之間有了廈門至基隆、臺中、高雄以及平潭至臺中、臺北共5條客滾定期航線,每週有17個航班。換言之,福建從週一到週六天天都有到臺灣的航班。臺灣海峽已經從天然阻隔的“黑水溝”幻化成兩岸城際往來的“黃金線”。平潭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薛清德認為,北臺灣是臺灣人口最多的區域,這條航線的開通,使得平潭與臺灣的互動更加緊密,也使“閩臺一日生活圈”進一步成形。

  2008年12月15日上午,上海東方航空與臺灣復興航空的兩架客機先後從上海、臺北起飛,其後上海飛行情報區與臺北飛行情報區完成歷史性的直接交接,兩岸同胞期待數十年之久的空中直航變為現實,兩岸“一日生活圈”也正式成型。截至目前,兩岸空中直航航點已達64個,其中大陸航點54個,每週共飛行670個班次。雙方最近達成一致,2014年春節後定期航班將增加到每週828班。

  作為兩岸和平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于2009年3月在臺註冊成立國航臺灣辦事處,同年9月正式成立了國航臺灣分公司。目前,國航以及國航旗下子公司深圳航空和中國國際貨運航空在臺飛行臺北松山、桃園、臺中三個機場,飛行大陸12個城市、13個機場,每週客貨運進出港航班總量達到130個。2012年全年,國航、深航在兩岸航線承運旅客數量已經接近100萬人次。回首前塵,展望未來,國航臺灣分公司總經理胡建表示,隨著兩岸和平發展的鞏固深化,隨著兩岸經貿和人員往來的日趨頻密,兩岸航線的航班量也會快速增加,通航城市的範圍也會進一步擴展,國航已經做好了準備。

  鴻雁不輾轉 方寸寄深情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一灣海峽,曾經讓兩岸鴻雁輾轉。直到2008年12月15日,兩岸全面、直接、雙向通郵才正式實現。那一天,在北京航空郵件交換站的特製透明郵筒前,出生在臺灣、居住在北京的八旬老人鄭堅投下發往臺灣的第一封直郵家書。

  也是從這一天起,兩岸同胞音信往來頻繁,郵品數量暴增。統計顯示,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兩岸函件往來總數4118萬餘件;兩岸包裹和快捷郵件累計分別達到48萬餘件和208萬餘件。直郵啟動後的2009年,兩岸包裹和快捷郵件數量劇增,增幅分別達到驚人的2017%和2215%,其後逐年穩定增長。就拿福建省廈門市來説,作為大陸方面8個郵件封發局之一,廈門海關5年來共監管直郵兩岸函件、包裹、快件788.1萬件,361.32噸,其中多為食品、衣物等一般親友間往來的禮品和日常信函。

  今年1月,兩岸首條橫跨臺灣海峽的海底光纜“海峽光纜1號”開通,兩岸通訊業務至此告別“繞航”實現“直航”,成為兩岸通郵的又一重要進展。這條由兩岸電信運營商共同建設的光纜從臺灣淡水直連福州長樂市,總長約270公里,它使兩岸通信能力大幅增強,徹底擺脫過去依靠國際海纜的狀況,兩岸資訊流互通實現了向更高品質、更高速率的升級換代。

  談起兩岸郵政業務的交流與合作,臺灣中華郵政董事長翁文祺表示,希望兩岸郵政加強深入廣泛合作,發揮郵政資訊流、物流、資金流優勢,提升兩岸郵政合作品質,擴大兩岸郵政合作範圍,為兩岸民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雙向投資熱 經貿新階段

  今年11月底,在臺北舉行的京臺科技論壇分論壇上,陸資企業京泰發展與臺灣力麒建設公司達成了收購污水處理項目的合作意向。這一收購項目包含高雄市楠梓地區和宜蘭縣羅東地區的兩家污水處理廠,分別是臺灣地區第一個和第三個以BOT(建設—經營—轉讓)形式建設的污水處理項目,項目總投資規模合計近90億元新台幣,規劃處理污水量為日均12萬噸,服務人口近50萬人。

  京泰公司董事長雷正剛告訴記者,按照臺灣地區對陸資參與水處理行業的參股上限,京泰發展準備收購不超過1/3的股權,這一項目的實施,使我們有機會將母公司——北控集團的主營業務拓展到臺灣市場,同時也為京泰發展尋找到一條直接服務於臺灣民眾生活的經營路徑。

  2009年6月,臺灣方面開放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兩岸進入雙向投資的新階段。根據島內相關部門的統計,自2009年以來,已有455家大陸企業在臺投資8.46億美元。陸資赴臺為臺灣民眾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陸資企業雇用臺灣員工人數達6771人。

  為了建立服務平臺,島內熱心人士去年成立了陸資來臺投資採購服務協會,首屆理事長張平沼表示,臺灣開放陸企投資不管是金額或家數都太少了,臺當局應進一步開放項目。張平沼説:“我們既然歡迎大陸的資金來臺投資,就應思考哪些障礙太多,是該去除掉的,讓人家來這裡投資感覺是很方便、是有保障的。”

  而在臺商投資大陸方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2萬多個,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11億美元。

  在雙向投資熱潮不斷的同時,兩岸金融合作也時報佳音。今年12月10日,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農業銀行香港分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建設銀行香港分行4家陸資銀行首次推出的“寶島債”在臺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同步掛牌交易,合計67億元人民幣的“寶島債”受到島內市場熱捧。島內輿論認為,“寶島債”是兩岸金融合作新的里程碑,將進一步有利於兩岸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吳亞明 任成琦)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