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三通”五年大大推進閩臺經貿人員交流

2013年12月15日 08: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008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標誌著兩岸“三通”時代來臨。五年來,“三通”帶來的便利大大推進了一水之隔的閩臺之間的民眾往來與經貿交流。

  五年前參與大陸對臺海上首次直航的華榮海運集團現已開闢了廈門、福州等港口往返臺灣高雄、臺中等港口的5條集裝箱班輪航線和多條對臺散貨不定期航線,每年輸送兩岸間集裝箱貨物超過20萬標箱。

  “直航前我們是走廈門-石垣-臺灣航線,直航後原則上最短距離是廈門到臺中,約140海裏,基本上縮短了一半的航程。”華榮海運集團總裁助理鄭璟瑩説,“以前一週一班的航線,直航後可以一週兩班。”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公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福建共完成對臺直航港口吞吐量8454.2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62.1萬標箱,運送旅客710.1萬人次。

  2010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鄭璟瑩説,在金融危機衝擊、全球航運業不景氣的情況下,ECFA維持了兩岸航運市場的穩定。“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運輸的箱量,基本上是維穩或是微增長的。”

  廈門市思明區個私協會臺商分會會長黃啟璋2006年到廈門創業。在2008年兩岸實現空中直航常態化以前,黃啟璋如果要從臺灣到大陸,需用四五個小時從臺北轉機到香港或澳門,再到廈門;或者用三個多小時從臺灣本島乘飛機到金門再通過廈金航線到廈門。

  黃啟璋表示,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臺商來説,兩岸空中直航真的是再好不過了。

  2008年11月,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郵政協議》,雙方同意開辦兩岸直接的郵政函件、郵政包裹、特快專遞、郵政匯兌等業務。2011年10月,根據兩岸郵政部門換文商定,臺北-廈門、臺北-福州的EMS、函件、包裹三種航空郵件總包的直封關係得以建立,進一步縮短了閩臺之間郵件寄遞時間。

  來自廈門海關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2013年廈門海關共監管兩岸直接通郵函件、包裹、快件142.4萬件,監管各類郵件70864公斤,較2009年同期分別增長1.7%和62.5%。物品多為食品、衣物等一般親友間往來的禮品和日常信函。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表示,“三通”為兩岸民間交流以及經貿合作提供了一個相對便捷的通道,給兩岸交流帶來了效率和便捷。

  兩岸“三通”仍有改進拓展的空間。唐永紅提出,兩岸可以“通路”作為“三通”的有力補充。他説:“兩岸可以商議建立廈門、金門的‘一島’體系,在通航的基礎上,加強‘通路’,包括橋梁的建設、隧道的建設等。”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