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一杯酒拉近兩岸心 探訪金門高粱醉人傳奇(圖)

2013年12月04日 16:0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採訪金門高粱酒廠總經理吳秋穆。(李建偉 攝)

  台灣網12月4日北京消息 近日,《萬里海疆巡禮》採訪團來到金門,採訪了享譽海內外的金門高粱酒廠。剛一踏進廠門,醉人的酒酵醇香撲鼻而來。吳秋穆總經理笑迎賓客,侃侃談起金門高粱酒跨越兩岸戰爭與和平的傳奇故事。

  記者:金門高粱酒有多長的歷史了?

  吳秋穆:差不多跟兩岸隔海對峙的歷史一樣長。1949年以後,金門成了戰地,跟大陸斷絕聯繫後,物資供應只能捨近求遠,從臺灣一個月只有一班船兩班船過來,補給是很大的問題。這樣就被迫想出了因地制宜,種高粱釀酒,經濟上解決一部分自給自足的問題。金門種不了稻米,種高粱卻獨有特色,還有當地的泉水,加上軍中來自大陸的官兵不乏釀酒高手,帶來了中華大地的釀酒技術,還用坑道窖藏……“無心插柳柳成蔭”,戰地成就了金門高粱酒,而且是整個中華文化融合而來。六十幾年來,一直保持了很純正的品質。

  記者:在當年創辦這個酒廠的時候,它的發展是不是受到外部環境的限制?最後真正的發展是在什麼時候?

  吳秋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酒在臺灣是專賣制度,限制每個月銷量多少,所以那時候酒的銷售很艱難。甚至那時有一陣子,金門縣政府的薪金髮不出來就用酒來抵,老百姓、公務員都拿酒當薪水,這是很辛苦的。一直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慢慢開放,我們爭取到臺灣的購買跟金門酒廠的銷售同步,局面就慢慢打開了,一直到1998年金門酒廠開始公司化,才開始比較大的發展。

  記者:那麼現在金門高粱酒是這裡的一個支柱産業了。

  吳秋穆:我們營收151個億(新台幣,下同),大概有30%交煙酒稅,有大概40%到45%的獲利必須交回縣庫,作為我們金門縣政府推動各項基礎建設和福利所需要的經費來源。比如説在金門,我們坐公車不用錢,坐船隻要2塊錢的保險費,也相當於就不用錢,看醫生免掛號費,甚至於我們的養老金也比臺灣的縣鎮也高了一倍等等。除了這些之外,金門縣政府還每年三節委託金門酒廠釀造1公升1瓶的酒,每個20歲以上的成年鄉親可以購買12瓶的配售酒,酒廠用比較低的成本價賣給鄉親們,其實是讓他們轉賣獲利。這就讓所有的鄉親共同來行銷,每一位都是我們金酒的業務員,這個是比較難得的地方。

多年來,金門高粱酒一直保持著純正品質。(李建偉 攝)

金門高粱酒生産線。(李建偉 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