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南紙莊世家的百年傳奇

2013年11月15日 09:1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走在臺南新美街狹長的巷弄裏,一不留神就會與“王泉盈紙莊”擦肩而過。路人難以想像,就是這間小小的店舖,在臺灣已有124年曆史,不僅見證了古城“米街”昔日的繁華,也承載著臺灣傳統紙業和刻板印刷百年興衰。

  “當年這是臺南最繁華的街道,俗稱‘米街’,有句話叫做‘紙傢夥、鐵傢具’,就是指‘米街’三大家族中的紙莊及打鐵業。”坐在店舖裏,紙莊第三代傳人王長春對記者回憶往昔,感觸頗深。

  “王泉盈紙莊”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王家清朝時即在福建泉州石獅以“王源順紙莊”起家聞名,後開枝散葉,又開分號“王泉利”,並到臺灣發展。為感念祖店“王泉利”本緣,取名“王泉盈”,在臺南新美街一開就是上百年。

  “我家在福建已有印刷經驗,將傳統木刻版畫引進臺灣,在當時最繁華的‘米街’創立紙莊,初期主要以門神、庫錢、天公燈座、七娘媽亭、春聯、福符等紙製品為大宗,還有婚喪喜慶及宗教祭典所需的各種紙品。”王長春感慨地説,“我們家是當時臺灣民俗版畫的批發中心,現在看來,恐怕會是最後的一家。”

  他向記者展示了紙莊留存的幾個拓印傳統民俗版畫的木製舊版,既有用於關帝廟的“正氣參天”,也有當時米店用的米規。版畫套色是“王泉盈紙莊”的絕活,最多能套到4種顏色,但套色印刷不易,一不小心,顏色混雜,作品就會報銷。

  現在,王家除了王長春的大哥、73歲的王孝吉還掌握這門套色技術外,幾乎已沒人會印。他告訴記者,傳統刻模拓印版畫十分繁複,用完的木版要整塊浸泡到水中,再拿起來陰幹,不能曬到太陽,否則就會龜裂。現代印刷技術發展起來以後,刻模拓印版畫難逃淡出歷史的命運。

  王長春回憶説,紙莊版畫全盛時期,家裏的木版“堆起來佔據半間房,一直堆到天花板上”,現在只剩下不到10塊。

  如今,“王泉盈紙莊”早年雕工精細的木版已進入博物館,還作為臺灣民俗版畫的代表作被編入畫冊。幾年前,以王家門神版圖印刷的一對門神,在日本拍賣市場竟拍賣出1萬美元高價,讓人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

  雖然有人希望王家繼續將傳統版畫發揚光大,但在現實形勢下相當不易。王長春説,現在店裏的紙産品幾乎全部是機器印刷了,而下一代對繼承紙莊也沒有太多興趣,紙莊的未來“就順其自然吧”。(記者齊湘輝 陳鍵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