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京劇團裏的老小二“醜”——“中華文化在臺灣”組稿之一

2013年11月14日 08:2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國光劇團”的小排練廳裏,72歲的劉複學一個身段、一句唱腔,28歲的陳元鴻都看得認真、聽得仔細,有板有眼地學著。

  梨園行有句老話:“無醜不成戲”,這一老一小正是臺灣現今唯一一家公立京劇團的兩代丑角。劉先生是臺灣京劇界的名角,雖已退休,還時常回劇團,將一身功夫傳授給後輩。他眼中“悟性很好”的陳元鴻,則是劇團正重點培養的年輕演員。

  劉複學祖籍江西贛縣,1942年出生在西安,1949年隨父母來到臺灣。從1957年進入當時的復興劇校學戲起算,他的京劇生涯超過半個世紀。專攻文醜的他數十年活躍于舞臺之上,不論傳統戲、新編戲都備受好評。大陸京劇名角裴艷玲來臺演出時,曾形容劉老“京味十足、韻味醇厚”。

  “我本名叫劉學坤,進劇校後,按傳統排輩分,就有了藝名,‘復’的意義就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劉老所説的復興劇校,是臺灣第一家民辦京劇學校,創辦人王振祖先生是臺灣知名歌手陶喆的外祖父。

  56年了,劉老仍記得進校是3月12日。“當時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劇校管吃管住,可以減輕家裏的負擔。”他這樣解釋入科學戲的原因。

  “6年大獄啊!”劉老笑著回憶起學戲的日子:每天清晨5點起床,洗漱之後出去喊嗓子,用完早餐練早功,接著分科教學,下午則是毯子功……“當時的教學完全依循傳統,老師口傳心授,你學不好是要挨打的。”

  過年過節不能回家不説,劉複學和同學們在劇校吃得也很差。“就是炒白菜、燒黃豆芽、燒豆腐之類,偶爾看到盤子裏有塊肉,大家都虎視眈眈,一喊‘開動’就搶起來。看到現在戲曲學院孩子們的餐點,羨煞我了,我們那會兒吃的鹹菜都常常是餿的。”他説。

  相比起來,年輕的陳元鴻自覺幸福太多了。喜歡傳統戲曲的父親當年在報上看到招生資訊,就把兒子送進了戲校。10歲開始,他先學豫劇,高中時轉到京劇科。

  “老師還是挺嚴格的,但沒有以前那麼可怕。當然,普通學校的孩子還是很難接受我們這樣的學習生活的。”他告訴記者,時代環境不同了,老師不會再打罵學生,能不能學出來就更多地看個人的資質好壞和勤奮與否了。

  和許多臺灣年輕人一樣,陳元鴻也喜歡棒球,愛玩電腦遊戲,但傳統戲曲卻是他的“志業”。在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時,他有不少同學學了三五年,還是最終選擇退學。“上高中後,我開始思考畢業後要面臨的人生抉擇。我希望學以致用,就不再想別的了,專注于充實自己的專業。”

  小時候,除學校固定半天學戲外,陳元鴻私底下都自己加練。考入“國光”後,團裏演出不太緊時,他也是半天練功,若演出排練任務重,回家也得加練。

  “喜歡、愛好,是初衷,與現實上的壓力是有落差的。我們班25個人,只有四五個留在京劇圈,嫁人的嫁人,改行的改行。”談到外界的“誘惑”,他説得很實在:“綜藝界賺錢挺多、挺快,不少和我年齡相倣的年輕京劇演員想去演藝圈發展,但我想跨度挺大,會蠻辛苦。我覺得自己在團裏,物質上還可以,至少很安定。”

  這個樸實謙遜的大男生説:“説實在的,我是不可能超過前輩們的,只能認真揣摩老師所教授的,應用到自己身上,追求達到最好。”

  這時,一旁的劉老打斷了學生的話:“不!沒有狀元師傅,只有狀元徒弟。元鴻不錯,有天賦,很聰明,我只要點到,他就能領悟。”

  談到京劇的困境,這一老一小都感到憂心。“觀眾群在萎縮,是最大的問題。”劉老説,“‘國光劇團’這些年從小學開始紮根,也到中學、大學去培養年輕觀眾。改編老戲,也是為了吸引新的觀眾。”

  陳元鴻則認為,現在的演出還多數由名角擔綱,新人機會較少,應該讓青年演員更多地與年輕觀眾接觸。“都是年輕人,我們可以更好地跟他們解釋京劇,他們也更容易接受。”

  採訪當天,陳元鴻聽聞記者從北京來,就説:“我在北京有朋友啊!”一問才知,那是他去北京京劇院交流學習時結識的大陸“師哥”。

  講到兩岸京劇界的交流,陳元鴻還是認為要為青年演員創造更多的平臺,大家一起演出,共同進步,攜手傳承。劉老則建議,兩岸京劇界應該更多地同臺演出,一起創新,共同開拓兩岸觀眾群。

  “我還年輕,在藝術道路上,越學越覺得要學的太多了,期勉自己終身努力。”

  “我和元鴻是亦師亦友,相互切磋。只要我會的,都會掏心窩地教給年輕人。”

  一個臺灣京劇團裏,和這老小二“醜”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其中飽含的是代代相傳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摯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