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學者:“習馬會”稱謂或非最主要難點

2013年10月12日 11:19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除了兩岸政治關係與和平架構等四大議題之外,在昨天的兩岸和平論壇現場,臺灣媒體也就一系列近期兩岸領域熱門議題進行熱點聚焦,其中就包括“習馬會”議題。究竟“習馬會”實現的前提條件有哪些?若有“習馬會”,稱謂問題該怎樣解決?兩岸和平協議與“習馬會”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對於臺媒的一連串問題,大陸權威學者認為,“習馬會”確是兩岸關係突破的關鍵點之一,但臺灣輿論較為關注的稱謂問題,其實並不一定是最主要的難點所在。

  周志懷:

  和平協議達成 將為“習馬會”創造平臺

  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認為,在“後馬時代”或者“馬後時代”,兩岸關係以什麼作為抓手和突破口?“習馬會”或許會是兩岸關係演變的四大關鍵點之一。而這四大關鍵點,正是在未來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張王會談”達成、和平協議簽訂及“習馬會”實現。而這四個關鍵點,又彼此關聯。

  在周志懷看來,如果兩岸能順利完成辦事機構互設,那麼這個辦事機構掛牌的機會,將是實現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實現互訪的最佳時機。而“張王互訪”時,和平協議完全可能成為兩人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如果和平協議未來也能順利簽署,又可以把“張王互訪”與“習馬會”連接起來。也就是説,和平協議的簽署,能夠為“習馬會”創造出一個平臺。

  李義虎:

  媒體關注意味著兩岸對“習馬會”有期待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是涉臺研究領域權威學者,他同樣被媒體問到了“習馬會”議題。對此,李義虎指出,有媒體關注實際上就意味著兩岸對於“習馬會”有比較高的期待。他認為,既然大陸與臺灣主管兩岸事務部門的負責人都見過面了,就意味著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兩岸領導人的見面、會晤,將取決於兩岸政治互信的提升。在李義虎看來,在“一中框架”之下,如果現有基礎上的兩岸政治互信水準能夠再度提升,“習馬會”並非不可能。而一些媒體在關注的身份、名義、形式及場合等問題都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還是‘習馬會’的前提條件”。

  余克禮:

  領導人會晤是兩岸關係發展必然趨勢

  對於“習馬會”實現的條件,中國社科院臺研所所長余克禮表示,今年以來,兩岸或國共兩黨,在堅持“一中”原則上有了清晰的共同認知,這對兩岸關係深入發展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余克禮指出,“習馬會”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95年江澤民提出關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八項主張裏面,就已經提出了兩岸領導人可以互相見面,實現互訪。

  在余克禮看來,領導人會晤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趨勢,這一步遲早是要跨出來的。但這一步何時能跨出來,要看時機和條件。如果雙方真有見面的誠意,有化解兩岸分歧、推動兩岸發展的誠意,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透過雙方的溝通,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不過兩岸目前還沒就這些問題溝通過,談“習馬會”可能為時過早。因為兩岸領導人何時能見面、在什麼場合見面、以什麼身份見面這些問題,都需要兩岸在誠意基礎上的充分溝通來解決。

  嚴安林:

  只要有互信 稱謂都可以討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也認為,如果能促成“習馬會”,將是兩岸歷史上的重大突破。從目前兩岸政治關係都還沒解決的狀況來看,“習馬會”條件還不具備。但其實稱謂問題,並不是“習馬會”能否實現的前提條件。“關鍵在於見面要談什麼問題,這才是重點。”在嚴安林看來,兩岸領導人簡單實現互訪也不是不可以,主要是看雙方的需要。

  據嚴安林分析,“習馬會”能否實現,最終還是要回到“一中框架”,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目前臺灣比較糾結在稱謂上面,覺得如果領導人會晤以“先生”稱呼就是不尊重。但如果找不到其他合適稱呼,叫“先生”有何不可呢?臺灣介意稱謂問題的原因,在於自信不足,對這些細節在意。這也是兩岸缺乏互信的體現,因為如果有互信,其實“習馬會”上以什麼互稱都可以討論。(海峽導報特派記者 燕子 林靜嫻報道)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