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和平論壇涉敏感話題 兩岸深水區究竟有多深

2013年10月14日 09: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和平論壇涉敏感話題兩岸深水區究竟有多深

  由兩岸民間組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召開,論壇以較為敏感的兩岸政治關係、涉外事務、安全互信及和平架構4個議題,集兩岸“紅、藍、綠”專家學者和各界代表,展開了火花四濺的探討。會上眾多學者認為,這是兩岸步入“深水區”的一次深入探討。那麼,兩岸“深水區”到底有多深?與會專家學者各自給出了答案。

  直點要害揭矛盾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認為,在和平發展階段,有些矛盾始終伴隨和困擾著兩岸政治關係,圍繞這些矛盾,雙方往往各自偏好一端,從而形成政治分歧。

  他指出,矛盾之一可簡稱“一”與“二”的矛盾,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兩岸互不隸屬”的矛盾關係。大陸偏好前者而臺灣偏好後者。他説,無論大陸如何放大表述“一中”的寬容度,兩岸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仍不會完全消除,因為這個矛盾的本質就是統“獨”矛盾,“一”的延伸是“統一”,而“二”如果長期化、制度化,豈不就是“和平分裂”?臺灣擔心“被統”,大陸則擔心“分裂”,這種各執一端的心態如不調整,兩岸和平發展架構就難以穩定。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表示,當前兩岸在面對和平議題時,值得關注的是,雙方究竟是把和平當成手段還是目標?目前兩岸執政當局對於“和平發展”存在共識,但對“和平統一”無共識;對“九二共識”有共識,但對“一個中國”的表述尚無明顯交集;對“一中反獨”有共識,但對“一中促統”存在不同的認知。

  張五嶽説,兩岸關係複雜的原因之一是,兩岸的主權和治權在長達64年的時間內無法一致。他認為,和平本身除了要有正確的認識、善意與實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發展與創新,還要具有共同的價值,只有大家能從和平中獲得利益,同時和平亦能促進大家的利益,和平才能夠得以維持。

  廣納意見求共識

  臺灣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表示,兩岸關係改善至今遇到的問題是,需要厘清“先易後難”“難”在哪?“擱置爭議”的“爭議”又是什麼?這些都需要從政治問題開始討論,從民間開始探索。兩岸已到了必須面對政治問題的階段。

  “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會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説,大家有什麼事情坐下來談,不要互相有敵意,如果不互相了解,就很難和平。他認為,和平與互信的決定權在中國大陸,問題是他們説臺灣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但臺灣是個自由社會,大陸要想通這一點。

  他承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論壇能夠增加雙方的接觸與了解,也是這次論壇最重要的目標。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正逐漸走入“深水區”,如果沒有準確的政治定位,僅憑包容和理解很難解決問題。他認為,民進黨至今對大陸沒有深入的理解,因此缺乏溝通的基礎,需要進一步做調整。

  踏入“深水區”再無回頭路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論壇開幕式致辭時説,這些年來兩岸本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步驟推進協商,取得積極成果。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一些政治爭議儘管可以暫時擱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長期回避,“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只有在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時,努力化解兩岸矛盾分歧,對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才能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他強調,兩岸之間無論有多大的政治分歧,都不能動搖和損害一個中國框架。兩岸之間的所有政治分歧問題,都應該在這一框架內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這是一條不可鬆動的底線。

  政治問題就是兩岸的“深水區”,也是雙方無法避免和回避的關鍵問題。上周,馬英九剛剛説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島內馬上就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有媒體要求馬英九向人民交代清楚;馬英九説“不排除兩岸領導人見面的可能”,臺灣“陸委會”馬上回應説,馬的身份不能是黨主席……

  凡此種種,政治爭議不解決,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兩岸交流再進一步的可能。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順應了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需要,為新形勢下開展兩岸民間交流對話又搭建一個重要的平臺。兩天的論壇,有公開討論,也有閉門磋商,呈現了多元並陳、集思廣益,從論壇紀要來看,雙方的共識仍多於分歧,與會者承認,一次論壇絕對解決不了全部問題,希望能有更多次的論壇,以期不斷增加相互了解和共識,集中眾人的智慧,最終讓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坐到一起,開啟兩岸政治商談。

  正如前不久習近平在印尼巴厘島與蕭萬長會晤時所説,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和平論壇也是如此,總不能一次一次地開下去。但兩岸只要踏入“深水區”,就再無回頭路。(佚 鳴)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