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和平論壇:爭一時也爭韆鞦萬代 從無解走向有解

2013年10月13日 01:5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13日上海消息 由海峽兩岸14家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發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于10月11、12日在上海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海峽兩岸的120多位智庫學者,圍繞兩岸政治關係、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兩岸和平架構四項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論壇首次由“紅”、“藍”、“綠”學者共同參與,並由綠營智庫協辦,更使本次民間政治對話具備了廣泛的意見代表性。

  當然,兩岸關係歷史和現實因素難免導致各方存在立場差異和意見分歧。對此,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論壇開幕式上就著重指出,儘管兩岸專家學者的立場、觀點和主張難免有差異,但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為了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願景而來,願為探討解決兩岸問題奉獻心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隨後的情況誠如張志軍主任所言。本屆論壇中,兩岸智庫學者凝聚智慧,圍繞四大議題深入探討。共進行4場主題演講,發表16篇鴻文,邀請16位評論人對四大主題進行評論。12日下午的閉幕式上,兩岸14家主、協辦單位據此共同發佈《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該紀要文字精要、言簡意深,堪稱兩岸民間才智之士歷經無數論辯溝通,字字推敲出的精良作品,足以為本次論壇畫上完美句點。縱觀《紀要》可知,本次論壇中,與會者的共識大於分歧,論壇共達成10點共同認知,並指出尚有7點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對於《紀要》中存在的意見爭議,擔任本次論壇閉幕式臺灣方面主持人的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董事高思博作出自己的解讀。他指出,其實,從中本次論壇四大議題的安排就可看出,論壇可謂“爭一時,也爭韆鞦”。爭一時是為了讓將來的路更好走。對於韆鞦長遠,與會嘉賓就搭建兩岸永久和平的架構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不外乎是希望兩岸的永久和平能夠早日來臨。他盼望本次論壇可以成為兩岸邁向永久和平的第一步:“將來,當我們回顧在2013年10月花了兩天時間,在和平論壇裏暢所欲言,也許可以讓將來的子孫享受到永久的和平。”

  擔任閉幕式大陸方面主持人的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同樣認為本次論壇共識大於分歧。他舉例説明,比如大家都贊成和平發展,都贊成在涉外事務中,在軍事安全互信體制中要加強合作,建立互利雙贏的互動規則。對於和平協議也沒有反對的聲音,存在分歧的部分的只在於和平協議的內容、內涵、路徑、時間、快慢等要素。

  周志懷特別指出,本次論壇紀要是第一次有“紅、藍、綠”共同簽署的紀要,重要性無論如何評價都不過分。紀要充分體現了參與各方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紀要的協商過程雖然曲折,最終還是取得了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真可謂“海闊天空可共存,互讓三尺又何妨”。

  “尊重、理解、包容”,正是這兩岸一家人間所秉持的互諒、互讓的同理之心,推動著兩岸民間政治對話走上嶄新的航程,使兩岸政治協商褪去敏感化,轉向大眾化、透明化,實現成果化。

  對此,周志懷錶示,對於開啟兩岸政治商談,我們深知臺灣內部政治生態多元,爭議多且挑戰大。但歷史會證明,只要政治議題協商開始,並獲得具體成果,那麼雙贏一定是如影隨形。為此,在兩岸政治定位等很多議題還沒有明確結論的情況下,兩岸民間智庫和學術機構應洞燭先機,積極探索,把握趨勢,預做準備,使兩岸政治關係從無解走向有解。(台灣網記者 王思羽)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