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成功的民間政治對話 成功的開始

2013年10月13日 01:4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13日上海消息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下午在上海落下帷幕,兩岸14家主辦和協辦單位共同發表《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既是為論壇“畫下完美句點”的成果展現,也是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一個成功的開始。

  “成功的開始”有兩個含義解釋,其一是“論壇舉辦本身即是成功”。本屆論壇是兩岸民間“紅”、“藍”、“綠”民間智庫共同舉辦的政治對話,已實屬不易。與會者的各種觀點和意見多元並陳,但最終仍能夠集思廣益,共同簽署發表《紀要》,提出10點各方均可接受的看法建議,“百家爭鳴”而能“求同”,則更加難得。論壇成功舉辦本身是“開門見喜”,是卓有成效的開始。

  “成功的開始”的第二個含義是“通往成功的起點”。論壇與會者各抒己見,坦誠、開放並包容地交換意見和看法,在《紀要》中並不回避暫時“無解”的7個“癥結和問題”,且能夠共同體認需經過“不斷深入的反覆研討,方能求得看法趨同或一致”。開誠佈公不懼“存異”,務實探討解決之道。相信假以時日,這些問題也都能夠在兩岸民間智慧的碰撞下破題,向實現共同的目標邁進。

  通讀2600余字的《紀要》不難發現,行文習慣可見“臺灣手法”,名詞和提法多有“大陸風格”,可見《紀要》是兩岸智慧的結晶,是相互認同與包容的結果。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董事高思博指出“這是14個主、協辦單位的才智之士經過無數回合的論辯和溝通所産生的、字字推敲的作品”。

  《紀要》無疑是本屆論壇最大的成果,幫助兩岸解決政治難題提供動力和方向。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認為,論壇各種觀點或許會發生蝴蝶效應,可以發揮影響決策的作用,為兩岸決策者提供可資參考及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同時,作為知識精英的聲音,也必然會影響到一般社會大眾,引導社會民意走向,從而營造一個更加有利於開展兩岸政治對話的社會氛圍。

  民意不可拂逆,《紀要》開篇即指出,“兩岸和平、共同發展”是兩岸人民追求富強、發展民主、促進文明、創造和諧與實現夢想的共同價值與信念,是以交流促進理解、以互信化解敵意的必由之途,也是當前及未來推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石。

  “共同價值”需要持續追求放大,“信念”需要始終堅持堅定,“基石”需要不斷夯實鞏固。本屆論壇雖已落幕,但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誠然,在真正尋得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化解矛盾和分歧的有效途徑之前,這樣的努力不應有“盡”。

  無論是《紀要》中提出的論壇主、協辦單位將研商組建兩岸和平論壇常設機構,亦或邀請兩岸學者組成若干課題小組,開展共同研究。都是在努力壯大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最終為兩岸關係走向海闊天空尋得康莊大道。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認為,和平論壇的真正關鍵在於這樣的一個機制持續運作下去,讓大家越來越有共識,讓分歧能夠逐步消除和化解。和平發展的問題從來不靠言語上的宣示,還是要看實際的作為。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不僅需要坐而論,更需要起而行,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持續不斷地發揮作用。《紀要》最後提出,第二屆兩岸和平論壇預定於2014年在臺灣舉行,令人期待。

  最後,引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台灣網記者 田雲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