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和平論壇:納多元意見求共識 推動解決政治分歧

2013年10月10日 13:03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將於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登場。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6日在印尼巴厘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並重申“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後,緊接舉行的這一民間政治對話引發海內外極大關注。

  新形勢醞釀權威平臺

  2013年初,新上任的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年度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提出,解決政治難題,先從兩岸民間開始對話是一條可行途徑。他有關“適時舉辦兩岸和平論壇”的具體倡議引發了各方關切——兩岸社會各界要如何為官方“將來進行政治商談逐步創造條件”?

  事實上,近一兩年來,以敏感的兩岸政治關係、軍事安全、民族認同為議題的智庫對話相繼在兩岸、香港等地舉行。雖引起輿論關注程度不一,但各方學者、專家間有多種渠道頻繁交換意見,為彼此加深了解、積累共識、探討“深水區”的兩岸政治關係創造了條件。

  在此背景下,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21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組織和學術機構共辦的和平論壇上,120多位與會者中不乏兩岸各黨各派決策層的重要智囊。可以説,這一新平臺將權威呈現當前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實景。媒體聚光燈下,海內外同胞可由此獲取兩岸政治對話的最前沿資訊。

  2008年兩岸關係開創新局,臺海和平紅利惠及中華兒女,也為穩定亞太區域帶來積極效應。不過,五年來兩岸政治方面的對話少之又少。論壇上傳遞的重要訊息無疑將牽動各方對未來格局的評估;這場對話以兩岸為題,但所引發影響必超越兩岸。

  推動解決政治分歧

  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對近年來兩岸關係發展已有所制約。越來越多有識之士呼籲,只有開啟政治對話進程,才能為兩岸增加互信、強化安全環境進一步奠定厚實基礎。

  四天前,習近平會見蕭萬長時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張志軍在陪同會見後,與臺灣方面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進行了簡短寒暄。雙方同意建立直接聯繫,加強交流溝通,並推動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國臺辦和“陸委會”建立直接溝通聯繫機制,無疑為兩岸今後的政治接觸邁出具重要意義的第一步。

  對此,有評論指出,深化發展兩岸關係的關鍵應落腳于“如何進一步促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此次論壇主辦方共同設定政治關係、涉外事務、安全互信、和平架構四大議題,正可發揮帶動兩岸各界檢視分歧、增進互信的功能。在兩岸民間往來極為頻密的上海舉辦,外界期待論壇能以前瞻視角凝聚多元意見、求取新共識。

  納多元意見求共識

  民進黨2012年敗選後至今,許多人士認為主因是其大陸政策長期背離兩岸關係現實。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重要人士如謝長廷和多位黨籍縣市長,前進大陸、香港展開對話交流,試圖為該黨邁向所謂執政的“最後一里路”解套。

  據悉,論壇將有一些長期對兩岸交流抱持疑慮的民進黨人士加入對話。如果他們與民進黨所謂“交流派”人士共同赴會,無疑意味著該平臺能集納更大範圍的多元意見,兩岸政治對話進程得到更多的認可和支援。

  海內外媒體觀察,持“紅”、“藍”、“綠”三方觀點的智庫專家同場進行意見切磋,勢必擦出許多火花。論壇求取共識的過程或會艱難但結果彌顯珍貴。

  外界熱議兩岸接觸將如何“由經入政”之際,民間豐富的智慧、創意值得發掘。

  參加論壇的“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在臺北行前表示:“兩岸的問題可以説是非常錯綜複雜,所以一個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協辦論壇的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李明也指出,“要繼續把握機遇,此次論壇對未來兩岸關係走向其實只是開始,而且會有更好、更重要的影響”。

  這些都是非常正向的期許。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臺海互動進程中將留下怎樣的一筆,值得拭目以待。(記者 劉舒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