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專家學者: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亟須鋪路立制

2013年08月20日 15:5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路徑與機制,成為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十二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焦點議題。與會兩岸專家學者指出,開展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並進一步建立對話機制,有助於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未來尋求合情合理地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創造條件。

  “事實説明,兩岸政治對話無可回避,現階段開展民間領域的政治對話,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説。他分析説,兩岸制度化協商儘管秉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但實際運作已難免碰到經中有政、易中有難的情況,政治的內涵和困難的分量在實際協商過程中持續增加。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李振廣則指出,兩岸民間智庫學者之間進行政治對話,有助於分散和削弱外部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壓力和阻力,使兩岸更多的民眾通過學者之間的爭論、研討,真正了解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問題的癥結與兩岸關係的現實,實現對多年形成的政治禁忌詞彙的去敏感化,讓兩岸雙方得以在政治性議題上坦然面對,逐漸積累共識,為條件成熟時開展正式政治對話打下良好基礎。

  如何建立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機制,更有效地為兩岸官方正式對話做鋪墊?上海臺灣研究所研究員朱愛莉建議,目前除了純民間的學者或學術團體的對話以外,還要有具備一定背景的智庫、社團間的對話,以及部分政黨對話。展望未來,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應有明確的路徑鋪設,包括一致的功能性目標、明確的對話步驟,要使此類對話從各説各話、暢所欲言,進入互動交流、尋找交集乃至發揮創意、建立共識的新階段。

  臺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傑補充説,眼下兩岸學術活動正朝向議題分化的方向發展,建議每次會議或論壇結束時,主辦方能歸納、整合與會者觀點,提出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概要,以最大化發揮民間對話去異求同的功能,幫助兩岸雙方增加互信、減少誤判。

  專家學者還認為,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應該積極吸納民進黨人士參與。臺灣中山大學社科院院長林文程説,在不預設前提的情況下暢所欲言甚至意見交鋒,有助於凝聚多方政治智慧,真正實現兩岸各界全面參與,共同應對兩岸政治議題。

  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及海外的10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19日至20日在瀋陽舉行的本屆研討會。(記者 趙博 徐揚)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08/20/c_117018574.htm

原稿件作者:趙博 徐揚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