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氛圍愈濃

2013年06月24日 08: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北京會談”兩岸關係研討會6月2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這是又一次兩岸專家學者探討重要政治議題的民間會議。臺灣方面有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其中不乏民進黨人士,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在臺灣,綠營內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也宣佈,他所設立的基金會將於6月29日和30日在香港與大陸學術機構聯合舉辦主題為“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的研討會,主動積極地以民間交流的模式,開啟兩岸對話與互動。出席“北京會談”的許信良對此評價頗高。

  道路越走越寬  

  談及參與“北京會談”的最大感受,作為主辦機構之一的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謝大寧説,“大家對彼此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傾聽對方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我們也越來越靠近核心。尤其是參加次數比較多的專家學者,越來越能夠在自己的思想裏去吸收別人的意見。”

  謝大寧發現,這次“北京會談”,已經不用再向大家解釋臺灣島內的情況,因為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解,而在過去剛開始舉辦類似會議的時候,大陸的朋友對臺灣島內的感受卻不是那麼深切。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東野則認為,“北京會談”比過去幾次的探討都更深、更廣。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説,從去年“臺北會談”到這次“北京會談”,再到明年“香港會談”,把認同議題作為主要議題,是非常重要的。這次探索政治安排,似乎又回到上世紀80年代探討主題一樣,為最終解決臺灣問題邁出第一步。期待兩岸學者共同努力,讓探討兩岸政治安排這個議題走下去,一步一步往前走,應該有信心走出一條光明路。

  不乏民意基礎  

  “北京會談”是由兩岸智庫機構共同主辦的“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系列研討會之一。從2009年中迄今,已連續舉辦多次。這次“北京會談”的主辦方之一——兩岸統合學會,是一個由臺灣關心兩岸前途人士所組成的民間政治社會團體,關注兩岸認同,主張兩岸應和平發展,並共同為整個中華民族創造最大的利益。

  一系列會談雖然是民間機構主持,內容卻都是圍繞兩岸最核心的政治問題,包括認同、互信、史觀、政治定位、和平協議等重要議題,出席者均為兩岸的智庫與學者,富有包容性,可以説是兩岸民間政治性議題對話中極具代表性的渠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間政治對話熱絡的背後,不乏島內的民意基礎。臺灣競爭力論壇5月9日的民調結果顯示,57.5%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89.3%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45%支援兩岸簽署和平協議。

  藍綠皆受啟迪  

  參加“北京會談”的許信良首度提出兩岸比照歐盟模式共組“中國議會”的構想,表示相關兩岸的任何議題,未來都可以在這個架構下討論,也確保臺灣在“一中框架”下的空間。這種表態,對於在兩岸政治對話中乏善可陳的民進黨來説,是一種新的聲音。

  許信良説,謝長廷到香港去跟中國大陸交流,是民共的一種對話形式,是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一種突破,對於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未來發展有重大意義。過去民進黨一直沒有辦法跟中國大陸進行正式交往,是沒有解決大陸所認定的障礙,即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一直不承認 “一中”前提。謝長廷此次率團到香港去與大陸方面交流,表明謝基本上解決了民共之間交流的障礙。關鍵就看綠營內部是否認可了。

  對正在臺上的藍營來説,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東野認為,兩岸目前或無政治談判的環境與條件,但應該要有創造談判環境與條件的意願和努力,專家學者盡心盡力,只是為兩岸鋪設政治對話的路徑;兩岸能否和平發展,中國夢與臺灣夢是否皆能實現,並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往往就在執政者一念之間。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