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9日發表社評——金磚在手臺灣經濟升級契機,全文如下: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將相互開放服務業市場,部分業者擔心大陸的競爭壓力,引發政治對抗。風暴初期當局未能迅速應對,造成民意傾向《服貿協議》“弊大於利”的錯誤判斷。“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見解很容易造成誤判,忽視了《服貿協議》帶給臺灣經濟成長的契機。
在大陸一次性的80條開放承諾中,臺灣企業至少將獲得3方面超乎以往的機遇:一是金融開放,相對臺灣金融市場的過度競爭態勢,大陸金融業長期受到政策的保護,自由市場競爭力遠不及臺灣。但隨著大陸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改革已勢在必行,目前正是臺灣金融業躍馬西進的最佳時機。例如大陸政策支援的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約佔大陸財産保險市場的70%,是一塊正待開發的大餅。臺灣保險業者早已練就一身好功夫,《服貿協議》政策紅利將有利臺灣業者搶食這塊大餅。
今年4月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第一銀行上海分行等多家臺資銀行全面開啟人民幣業務,《服貿協議》正式將大陸臺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服務範圍,擴展至第三地投資者,臺資銀行的業務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擴大。開放臺資銀行設立村鎮銀行的條款亦不容小覷,農村城鎮化是習李框架下的重點政策,將加大對農民及農村企業的扶持力度,金融勢必將成為農村發展的支撐。目前匯豐、渣打等均已在大陸開設村鎮銀行,為三農(農民、農業及農村)及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村鎮銀行的發展與成長空間極大,臺資將獲得與香港銀行業相同的政策條件。
其二是物流業開放,長期以來,兩岸物流業存在著定位的“錯位”,大陸將物流業視為生産的配屬型行業,無論是在稅收、市場發展還是基礎標準上,政策對物流業的管理較為粗放,不利於臺灣“精緻物流業”西進。此外,大陸物流市場基本已被企業分割、佔領,也造成臺資物流業的進入障礙。
依據《兩岸服貿協議》,運輸服務業的航空運輸服務、公路運輸服務均對臺灣開放,臺資貨物運輸代理企業可在大陸設立分公司。大陸也開放臺資在閩設立公司,提供線上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臺灣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准在大陸經營電子商務及網路服務業務經濟體。 對臺灣物流業而言,《服貿協議》將可降低進入門檻,大陸在政策也鼓勵臺灣物流業與生産性企業進行對接,以進入大陸原有的物流體系並打破市場分割。大陸即將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稅制變化,加上油價上漲的現實,大陸物流業小型、分散、低效率、高成本、高收費的營運現狀,將被重視資訊科技與研發能力的精緻管理模式取代,後者正是臺灣物流業的強項,臺灣機不可失。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
原稿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