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飲食生活危機四伏 臺灣食品安全誰把關

2013年05月28日 08:15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臺媒:飲食生活危機四伏 臺灣食品安全誰把關?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社論稱,從毒粉圓到原料過期的小泡芙,21世紀臺灣人的飲食生活竟仍如此危機四伏,當局食品衛生部門在幹什麼?

  文章摘編如下:

  下班在路邊買杯珍珠奶茶犒賞自己,小心,裏頭的粉圓原料可能是毒澱粉。進超商買品牌貨“義美小泡芙”應沒事吧,錯了,那是過期原料製作。那麼,到五星級飯店吃飯總安全吧,也難説,原料商竄改標示把過期食材賣了進去。21世紀臺灣人的飲食生活竟仍如此危機四伏,食品衛生部門在幹什麼?

  近日臺灣食品衛生管理連續爆發毒澱粉、毒醬油及濫用過期原料事件,令人痛心。尤令人感慨的是,在塑化劑風波中因自設研究室而儼然一股清流的義美公司,在科學陣線上堅持的高標準,竟然拗不過後方倉庫裏的低成本考慮,輕易就把9000公斤過期大豆分離蛋白原料做成了暢銷的“小泡芙”,5000多萬顆小點心就這樣送進了消費者肚裏。重點在,義美不是“誤用”原料,而是“明知”,這批原料2010年即已過期,而該廠繼續使用過期原料達一年多。

  義美廠方坦承使用了過期原料,這顯示了幾個問題:一、擺明要賺黑心錢;二、食品衛生管理形同虛設,根本是紙老虎;三、這是業界常態,大家都這樣做。

  臺灣衛生部門官員説,義美明知原料過期還用,這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又如何?當年鬧出塑化劑滔天大禍的元兇金果王負責人,最後僅判刑14個月,名下兩公司各罰30多萬元(新台幣 下同);這樣的輕刑輕罰,難道不是在鼓勵業者以身試法?因為,該負的責任和所付的代價根本不成比例;而那麼可笑的罰款,恐怕只消賣上幾天的黑心食品就賺回來了,犯了法又如何?

  若是義美擺明瞭賺黑心錢,問題還單純,消費者可以唾棄這個“老朋友”,然後食品衛生單位開罰,司法單位追究刑責。但如臺當局是只紙老虎,怎麼辦?義美過期原料問題一年前就遭人檢舉,但各部門之間來來去去拖了一年多才進行搜索。

  更糟糕的是第三種狀況,業界長期使用不知成分或明知而故用的人工添加劑,甚至“常態化”到了連食品衛生單位都習以為常的地步,人人都缺乏“不法”的警覺,簡直不知伊于胡底。前年若不是衛生部門楊技正挺身舉發塑化劑,許多情況是視若無睹帶過,或知道了卻不做聲,也可能是懼于業者勢力或收受利益而隨波逐流。果真如此,民眾的健康豈不與之俱沉?

  事實上,除了毒醬油、毒澱粉或過期原料,多年來深入廚灶的各種“加味劑”,也是極大隱憂。不論固態、液態或氣態添加物,近年都用得極為廣泛,包括夜市滷味攤廣泛使用的一瓢不超過5元台幣的“滷味粉”,固能創造神奇的味覺,卻不是人們想像的傳統食材熬成,主要都是化工原料調製。這些添加劑進入人體,短期不會有劇烈反應,但累積、沉澱到超過承受的臨界量,必然在體內爆發反應。

  這些本來就不該進入人體的東西,必須仰賴行政體系的規範和把關,才能使人免於危害。但在無法確知官員能稱職守門的情況下,民眾只能儘量設法避免“病從口入”,除盡力辨識法令要求的食品標示外,消費者要對商品的成分、營養標示、生産履歷作出嚴謹要求。甚至,要不辭麻煩地打電話去詢問供貨來源,若得知上游供貨來自“化工原料行”,便拒絕購買。這遠比政府抽檢來得直接有效。

  義美使用過期原料制做小泡芙,遭罰款15萬元;販賣毒澱粉的協奇與怡和,則僅分別罰款6萬。相對於他們製造的危險和恐慌,如此荒唐的罰款,只證明衛生部門真是紙老虎。現在,請民意代表捲起袖子,好好把這部“食品衛生管理法”裝上牙齒吧!(2013年5月23日)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