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陶藝家劉銘侮的寶石釉陶畫藝術空間

2010年05月13日 16:0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資料圖:2007年8月,“臺灣陶藝家劉銘侮陶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圖為作品“十二頑童”局部。 中新社發 富田 攝

  2007年的8月、9月間,劉銘侮首度應邀赴上海、北京,相繼在上海的劉海粟美術館和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辦展。來自臺灣的這位藝術大師以他獨創的寶石釉陶畫,驚艷亮相,轟動大陸工藝美術界。

  時隔3年,2010年8月14日到9月2日,劉銘侮將再次登陸,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舉辦上海美術館邀請展。他新創作的60件寶石釉陶畫,將首度在大陸展示,進一步詮釋寶石釉陶畫這一新藝術形式的魅力。

  “此次赴上海辦展是3年前到大陸辦展的延續,希望透過世博會這個平臺讓更多人領略陶畫的藝術魅力。”劉銘侮寶石釉陶畫新北市美術館執行長劉克強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走進坐落于臺北縣板橋市區的劉銘侮寶石釉陶畫新北市美術館,《窗》、《香客》、《楓丹百鹿》、《桂林紅船》等一幅幅精美的寶石釉陶畫展現眼前,遠看像油畫,近觀才知“廬山真面目”,嘆為觀止。

  劉銘侮的寶石釉陶畫是以泥板陶片為畫布,以釉為顏料,經彩繪燒制出來的畫。有別於一般瓷板工藝描繪和有些陶板畫的是,他創作陶畫所用的陶板是經過高壓、千度以上高溫窯燒、僅有半釐米厚卻堅固異常的泥板;彩繪之釉料也非一般油畫顏料,卻是採用寶石礦物提煉而成的獨門秘方——100多種“寶石釉”。

  經過手工打造、鋪化粧泥漿、彩繪、三次高溫窯燒等一道道程式,劉銘侮的寶石釉陶畫由此益顯手工氣質,尤具凹凸質感,絢麗多彩,晶瑩剔透;無論寫實還是抽象,皆美不勝收。

  細看《日出》,高山上的雲霧尚未完全退去,山巒層峰相疊,雲海綿延無盡,分不清是山還是霧;炫目晨曦照耀下,遠方絢麗的雲海與近處高山巨樹的陰影,編織成動人的景色。這就是阿里山的日出,在寶石釉彩下更加美輪美奐。

  站在《火花仙境》畫作前,那山裏,那湖邊,黑夜籠罩大地,依稀可見激起的水花;晨曦初照,湖面波光瀲艷,火花乍現,色彩繽紛;遠處的房舍,隱隱約約,仿佛是人間仙境。這幅以寶石釉完成的半抽象作品,讓人浮想聯翩,顯現了劉銘侮50年專研陶藝的功力。

  1949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的劉銘侮,是清時名將、“黑旗軍”統帥劉永福的第四代玄孫。15歲師從臺灣一代建築宗師林文賢,1976年即成為臺灣十大寺廟建築師之一,以交趾陶的造詣為人津津樂道。從大陸傳入臺灣的交趾陶工藝在臺失傳數十年後,1982年他創作的交趾陶作品被海關當作文物扣留下來,頓使他聲名遠播。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劉銘侮説,在西方藝術家眼裏,全世界最高檔的藝術是西方的油畫,而中國的陶藝儘管廣受讚美仍被歸為“工藝”。因此,他結合油畫與陶藝,潛心鑽研,獨創了寶石釉陶畫。

  回首10年的摸索、研究,他説,“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他也強調,寶石釉陶畫是從源自大陸的交趾陶工藝不斷演變而來的。

  劉銘侮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情結,浸透于他手工捏制和一筆一畫的創作生涯中。在劉銘侮寶石釉陶畫新北市美術館中,陳設的交趾陶作品《武聖》、《武松打虎》、《畫龍點睛》等,閃現著鮮明的中國元素;寶石釉陶畫《蘇州小調》、《桂林紅船》等,不僅把中國大陸的壯麗山河畫了進去,更是將東方構圖意境與西方油畫技法完美融合。(記者 羅欽文 董會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