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研究員踏上南極長城站 兩岸南極探勘“破冰”

2009年11月16日 08:3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11月15日電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郭富雯10月底搭乘大陸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前往南極從事極地海洋生物研究,11月12日抵達長城站,成為參與兩岸南極合作研究的第一位臺灣人。

  據“中央社”報道,已經抵達南極的郭富雯將採集企鵝糞便、蛋殼等極地標本,化驗及觀察蛋殼或糞便內是否累積特定化學物質,藉此研究南極污染狀況,進而了解南極生物受影響程度,同時還將觀察極地氣候變化。

  另外,臺灣科學家還要執行“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等研究。海生館企劃研究組主任兼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宋秉鈞説,生活在低溫及海水中的極地生物,體內含有抗凍蛋白或特殊化學物質,才能抗寒及避免脫水,而這種生理活性物質能否適用於人體,正是研究重點。

  郭富雯攜帶採樣工具、電腦、生物圖鑒等設備,“雪龍號”則提供考察服等基本配備。至於原先規劃的潛水採集海洋生物任務確定取消,郭富雯説,極地環境嚴苛,由於設備不足被迫取消,這次先了解當地環境,觀摩其他國家和地區極地研究站如何作業。

  郭富雯出發前形容此行的心情:“驚險刺激、提心吊膽、忐忑不安、冒險犯難”,既緊張又快樂。他説,想到接下來兩個多月將在一艘陌生的船上,面臨不可知、又有趣且驚險的未來,就如同小時候探險未知的感覺。他很擔心皮膚凍傷問題,並對難以想像的極地氣候感到憂心。

  啟程後,郭富雯幾乎每天都會以電子郵件發回工作日誌,內容涵蓋工作狀況、個人心情以及與大陸研究人員相處狀況等,未來有可能匯整合冊,與出版社合作出書。

  此次南極考察創造了中國南極考察歷史參與人數之最,考察成員包括了長城站考察隊員60人,中山站考察隊員84人,崑崙站和格羅夫山內陸考察隊員30人,南大洋考察隊員13人,國際合作兩人以及隨船人員62人。在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後,“雪龍”號計劃于2010年4月10日返回中國,共將航行約3萬海裏。

  臺灣有3名科研人員首次參與中國大陸南極考察計劃,10月28日率先出發的郭富雯從紐西蘭登上雪龍號,11月12日抵達長城站,預計12月中旬再到中山站,待考察工作結束後,隨著雪龍號回到澳洲補給時,郭富雯將下船再搭機回臺,估計明年2月初抵臺,他將是在南極停留最久的臺灣科研人員。

  另兩位海生館研究員林家興和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研究員許廷煒,預計11月29日啟程赴智利,與國際研究團隊會合後,再搭乘智利專機前往長城站,展開2個月的研究工作。

  促成臺灣科學家的南極之行,是今年4月臺灣海生館邀請剛從南極返航的雪龍號,及大陸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訪問臺灣,雙方對於首次南極合作研究達成共識。當時雪龍號還停靠高雄港4天,並開放參觀。

  臺灣的南極研究工作始於1980年代,水産試驗所曾計劃前往南極附近海域進行科學探測,也有個別學者參與其他國際和地區的研究團隊,零星進行海洋生物與環境科學等調查與探勘,可惜研究成果過於片段且無法延續。臺灣海生館表示,這次主要延續以往的探勘與調查,開創兩岸南極探勘首次合作,絕對有助於提升臺灣的南極學術研究。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